房市分化警訊:預售撐、成屋讓!房市驚現25萬價差,購屋策略大翻轉 | M傳媒
房市分化警訊:預售撐、成屋讓!房市驚現25萬價差,購屋策略大翻轉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央行打房滿週年,台灣房市出現奇特分化:預售屋價格堅挺不降,成屋市場卻開始讓利,兩者價差持續擴大,購屋族該如何選擇?
央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滿一週年,全台房市在「金龍海嘯」衝擊下出現明顯變化。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彙整,今年第2季七大都會區出現一個特殊現象:預售屋價格仍在高檔徘徊,而成屋價格卻多呈現下跌格局,導致兩者價差持續擴大。
這個現象在除了台北市以外的其他六都特別明顯,其中新北市的價差擴大最為顯著。
新北市今年第2季預售屋每坪均價已逼近70萬元大關,與去年同期的61.6萬元相比,漲幅高達13.5%;而成屋每坪均價僅從44.0萬元微幅上升至44.6萬元,使兩者價差從去年的17.6萬元擴大至25.3萬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價差現象?
在建商方面,隨著信用管制趨嚴、貸款難度上升,民眾對未來房價持續上漲的預期改變,購屋需求轉弱。為了維持銷售節奏,建商多採取低首付、優惠方案或是送裝潢、家電等策略來吸引買氣,但價格則堅守不退,極少建商選擇直接降價促成交。
相對地,成屋市場的價格關鍵則取決於買賣雙方對房價的認知。在當前市場買氣降溫的情況下,不少買方期待有一定幅度的降價才願意進場,而部分賣方也願意讓利促進成交,使房價多呈盤整或緩跌走勢。
面對市場壓力,建商在預售屋的銷售手法上也更加多樣。
根據房產專家分析,建案廣告常使用各種銷售話術來吸引購屋族,例如「低首付」其實只是前後比例調整出來的結果,並不代表總價比較便宜。
其他常見的話術還包括「近捷運站」的交通時間宣傳,但實際可能需要花半小時才能抵達;或是「+1房」的空間規劃,但多出來的空間可能只是沒有對外窗戶的狹小區域。這些銷售手法讓預售屋能夠維持在相對高檔的價格。
在七都中,台北市是唯一預售與成屋價差縮小的都會區。
這主要歸因於台北市房市需求穩定,加上該區的成屋市場具稀缺性和地段優勢,受到許多自住族群的青睞,價格相對抗跌,因此整體成屋房價的修正幅度不像其他縣市大。近年來不少預售案開價創高,但實際成交速度放緩,今年以來,單月全台交易量均不到5000件,顯示預售市場交易持續低迷。
雖然購買預售屋有付款彈性高的優勢,但仍存在交屋延宕、建材變更、完工價格不符預期等風險。此外,預售屋廣告中充滿各種專業術語與行銷話術,對於首次購屋與經驗不足的消費者來說,容易成為「誤闖叢林的小白兔」。
反觀成屋市場,價格修正後反而更貼近實際居住價值。
購屋族可現場看屋、確認格局與生活機能,同時也能直接議價,不受建案廣告話術影響。對自住族而言,現在的成屋市場價格相對合理,提供更多選擇與安全感。隨著政府持續緊縮信用管制,市場觀望氣氛濃厚,預期成屋的價格修正幅度還有擴大的可能,預售屋與成屋之間的價格走勢恐將持續分化。對於有剛性需求的購屋族來說,與其追逐未來性十足的預售屋,不如務實地考慮價格更透明的成屋市場,或許是更穩健的購屋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