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區變孤島!預售屋交屋驚現「管委會難產」危機,住戶權益誰來顧?| M傳媒
新社區變孤島!預售屋交屋驚現「管委會難產」危機,住戶權益誰來顧?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走進剛交屋的嶄新社區,電梯安靜無聲,走廊不見人影,整棟大樓宛如空城——這不是電影場景,而是當前許多預售屋社區正面臨的殘酷現實。隨著房市景氣反轉,新建案銷售率持續探底,愈來愈多住戶在歡喜交屋後,驚覺自己入住的是「管委會難產」的孤島社區,衍生出一連串意想不到的管理困境。
一位預售屋準屋主在網路發文求助:建案銷售率不到三成,短期內根本無法成立管理委員會,未來社區該由誰管理?公共設施能否使用?這些問題正困擾著愈來愈多的新建案住戶。
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必須有超過半數住戶取得產權,建商才需要在三個月內召集成立管委會。但在銷售低迷的建案中,由於產權移轉未達門檻,社區管理頓時陷入「無政府狀態」。這種尷尬處境引發三大隱憂:公設無法正式點交、裝潢管理出現漏洞、鄰居糾紛無從解決。
最讓住戶感到無奈的是,花大錢購買的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設施,建商多半以「維護責任歸屬」為由拒絕開放,導致住戶只能望著豪華公設興嘆。同時,在缺乏管理規約的情況下,裝潢工時無人監督、公共區域損壞無人負責,甚至連鄰居在門口堆放雜物、寵物隨地便溺等問題,都找不到協調管道。
管理費流向更是一大爭議點。購屋時預繳的6至12個月管理費,在管委會成立前究竟由誰掌控?業界專家透露,各建商處理方式差異極大:有的會用來支付現階段保全與水電費用,有的則會全數保留至管委會成立。若建商長期把持這筆資金,缺乏監督的財務運用難免引發疑慮。
更深層的問題是,部分建商可能為了銷售餘屋,刻意延緩管委會成立。物管業者私下表示,成立管委會後,住戶往往會限制看屋動線,影響建商帶看銷售,這使得某些建商即使達到成立門檻,也遲遲不依法召集會議。
面對這種困境,專家建議購屋族應採取主動。簽約前務必詢問管理費金額、預繳月份與用途,並明確記載於契約中。若已購屋且面臨管委會難產,可向政府工務單位陳情,依法對建商處以罰鍰並要求限期改善。
預售屋交易從簽約到交屋往往歷時數年,消費者很難預料市場變化。
在當前房市調整期,購屋族除了關注戶數、格局與價格,更應該審慎評估建案銷售狀況,並在契約中明定過渡時期管理機制。畢竟,買房不只是購置一個居住空間,更是選擇一種生活品質,與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前做好萬全準備,讓購屋夢想不會在交屋後變成管理惡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