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暴增背後的囤房稅效應:台灣家庭結構正在「原子化」
戶籍暴增背後的囤房稅效應:台灣家庭結構正在「原子化」
最新戶籍統計揭露一個弔詭現象:全台設籍戶數衝上971萬戶的歷史新高,單月暴增44.5萬戶,但每戶平均人口卻跌破2.41人,創下史上最低紀錄。這波「戶數激增、人口稀釋」的浪潮,背後關鍵竟是今年上路的囤房稅2.0政策——為了節稅,全台多屋族正上演一場家庭戶籍的「分拆大戲」。
稅制催生的戶籍遷徙潮
囤房稅2.0規定,房屋要適用1.2%自住優惠稅率,必須在3月24日前完成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設籍。這使得許多擁有數房產的家庭,趕在截止日前將子女、配偶戶籍分散遷入各房產。房仲業者透露,近期出現大量「20歲子女獨自立戶」、「夫妻各自掛籍不同房產」的案例,甚至有投資客緊急認養親戚子女來滿足設籍條件。這種「一戶變多戶」的操作,直接推升設籍戶數,卻也加速家庭結構的微型化。
重劃區成稅務熱區 新大樓變身「戶籍倉庫」
值得玩味的是,這波設籍潮明顯集中在蛋白區新重劃區。房產專家分析,由於房屋稅基與屋齡、地段掛鉤,多屋族普遍選擇將戶籍遷入「稅基高」的新建案,尤其是近期大量交屋的桃園青埔、台中烏日、台南歸仁等新興區塊。這些空置率高的投資型社區,突然湧入大量「紙上住戶」,形成「燈亮無人」的奇特現象。有社區管委會抱怨,近期收到數十份從未謀面的「幽靈住戶」繳納管理費通知,全是為節稅而設籍的遠端房東。
政策蝴蝶效應這波操作雖合法,卻暴露稅制設計的盲點。首先,戶籍與實際居住脫鉤,讓「自住」認定形同虛設;其次,都會區房產因稅基高成為節稅標的,反而加劇重劃區的炒作投機。更值得關注的是,每戶人口跌破2.41人的數據,反映台灣家庭結構已從「三代同堂」加速走向「一人一戶」的極端分散化,這將連帶衝擊未來都市規劃、公共服務配置等層面。
後囤房稅時代居住真相
當設籍成為節稅工具,我們或許該思考:
稅制是否變相鼓勵「戶籍遊戲」而非真實居住?
平均2.41人的數字,有多少是自然家庭型態,多少是稅務操作的結果?
政府打房同時,是否意外加速了社會原子化進程?
下次看到戶數創新高的新聞,別急著解讀為「成家需求旺盛」,這更可能是多屋族在稅制下的求生術。而當越來越多人把戶籍當作節稅工具,台灣的居住正義,似乎仍在虛實之間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