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與碳費如何接軌?財政部委外報告提出三種模式
碳稅與碳費如何接軌?財政部委外報告提出三種模式
為推動淨零排放目標,財政部於2023年3月委外研究碳稅與碳費接軌的可行性,並同步檢討貨物稅制度。研究報告延至2024年3月出爐,並於5日送交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提出三種模式,包括維持碳費、碳稅與碳費並行,以及以碳稅取代碳費,並評估其對經濟與環境的影響。
三種模式評估
維持碳費政策,觀察五年
此模式建議維持現行碳費政策,暫不課徵碳稅,並給予五年觀察期。同時,建議修改碳費相關法規,將新增碳費收入優先撥用於公正轉型,以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重紅利」。
碳稅與碳費並行
此模式除維持碳費政策外,參考日本對油氣類貨物加徵適量碳稅,並將天然氣和煤炭納入課稅範圍。同時,改革貨物稅制度,包括停徵橡膠輪胎、平板玻璃及電器項目,並適度調降機車貨物稅稅率。然而,相關官員指出,國際上並無國家同時實施碳費與碳稅,此模式可能引發民眾質疑與廠商反彈,法規遵循與政治阻力較高。
以碳稅取代碳費
此模式建議以碳稅取代碳費,新增天然氣和煤炭為課稅項目,同時停徵橡膠輪胎、平板玻璃及電器的貨物稅,並調降機車貨物稅稅率。此方案被認為能簡化碳定價機制,減少行政成本與廠商負擔。
淨收入預估
維持碳費:每年淨收入預估60億元。
碳稅費併行或以碳稅取代碳費:每年淨收入約325億元至341億元。
短期建議:維持碳費,觀察五年
報告建議,短期內可維持碳費制度,並給予五年觀察期,以減少對廠商的經濟衝擊。未來再配合淨零排放目標,逐步調整碳定價政策,確保環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
M傳媒-碳稅與碳費的接軌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政策之一。財政部的委外報告為未來碳定價政策提供了明確方向,並強調在推動環境目標的同時,需兼顧經濟衝擊與社會公正。未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將是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