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買房錯了嗎?親友狂唸「買太遠」...碎念的真相 | M傳媒
郊區買房錯了嗎?親友狂唸「買太遠」...碎念的真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你怎麼買那麼遠?」、「以後上班很累喔!」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這是許多郊區購屋族常遇到的「關心」
網友在買房知識家分享,他因為預算考量選擇在郊區買房,卻引來一堆沒買房的朋友質疑「買太遠」,讓他十分困惑。這種情況在現今房價高漲的時代特別常見,許多人寧可承受親友的「過度關心」,也要實現自己的購屋夢想。
隨著都市房價持續攀升,郊區購屋早已成為許多預算有限購屋者的現實選擇。特別是雙北地區,精華區每坪單價早已突破百萬元,對一般上班族來說根本遙不可及。
在這樣的情況下,往郊區或衛星城市移動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就像美國近年來出現的「城市化郊區」風潮,人們因為負擔不起市區高房價,轉而選擇郊區置產。這不是台灣獨有現象,而是全球普遍的趨勢。
從實際生活角度來看,郊區居住確實需要面對通勤時間增加的問題。
這也是親友們最常擔心的點,畢竟每天多花一兩小時通勤,長期下來確實是不小的負擔。不過郊區生活也有其優勢,像是居住空間通常較大、環境品質較好,以及最重要的,房價相對親民。以新北市為例,板橋、新莊精華區每坪要價70多萬元,而林口新建案均價約58萬元/坪,價格差距明顯。
從財務規劃角度來看,在預算有限下選擇郊區,其實是相當理性的決定。
與其將所有資金壓縮在市中心的小宅,不如用相同預算在郊區換取更合理的生活空間。有經驗的房產業者常建議購屋族「先求有再求好」,這在當前房市環境下更是重要。與其等待永遠存不夠的市中心頭期款,不如務實地在郊區築夢,至少先踏上房地產階梯。
許多現在的郊區,在未來可能因交通建設而改變。
像是桃園青埔高鐵特區在機捷通車8年內房價大漲逾1.35倍,顯示郊區在基礎建設完善後,生活機能和房價都可能有所提升。這也是為什麼不少精明的購屋者會選擇跟著重大建設計劃走,提前卡位尚有發展潛力的郊區。雖然前期可能需忍受較不便利的生活機能,但長期來看可能有更好的增值空間。
面對親友的「關心」,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需求和負擔能力。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同,有人重視通勤效率,有人偏好居住品質,沒有絕對的對錯。購屋畢竟是長達20、30年的財務承諾,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最好的。與其被別人的意見左右,不如做好功課,確認自己能夠負擔相關成本,並了解區域未來發展潛力。
在房價高漲的時代,能夠在郊區買房已經是一種成就。
與其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如相信自己的選擇,好好規劃屬於自己的家。畢竟,有房子的人擔心的是房貸,沒房子的人擔心的是房價,這兩種煩惱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實現購屋夢想值得驕傲,即使是從郊區開始,那也是通往理想生活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