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帶上的安心居所:台灣抗震住宅選購全指南》
《地震帶上的安心居所:台灣抗震住宅選購全指南》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面對日益頻繁的地震活動,購屋時的結構安全考量已成為首要課題。《地產天下》特別彙整專家意見,提供五大購屋抗震守則,助您打造安全家園。
■ 時效性優先:921後建築法規分水嶺
1999年921大地震是台灣建築安全的重要轉折點。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震後修訂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大幅提升安全標準,因此優先選擇921後興建的建物更為可靠。值得注意的是,建築結構強度會隨時間與地震次數遞減,若發現牆面出現45度斜裂縫或持續性漏水,應立即請結構技師評估。
■ 抗震工法的質量關鍵
當前市場常見的制震與隔震系統各有優點,但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強調「數量決定效果」。例如20層大樓若僅配置2組制震器,抗震效果有限;而隔震設計若未考量整體結構平衡,反而可能增加風險。
與其追求單一工法,更應關注:
耐震係數是否符合區域標準(雙北基準為0.24G)
結構系統設計完整性
是否考量土壤液化等地理特性
■ 建商信譽與建築型態選擇
優良建商提供的「耐震標章」只是基本門檻,購屋時應特別避開921前興建的L型、T型或U型社區,這類建築在地震中容易因扭轉效應受損。
對於中古屋買家,可從三方面初步判斷:
檢查梁柱接縫處有無結構裂痕
觀察外牆磁磚剝落狀況
查閱權狀確認建築結構類型(RC或SC)
■ 政策利多加速老屋更新
內政部4月通過的容積獎勵新制,將適用範圍擴及「實施容積管制前已掛號申請建照」的建築基地,預估新增27萬戶符合危老重建資格。此政策不僅提升重建誘因,更有助改善全台建築耐震水平。
專家提醒,購屋前務必實地檢查社區公共空間的結構狀況,並優先選擇格局方正、施工品質透明的建案。對於預算有限的購屋族,可考慮參與危老重建計畫,既能保障安全又能享受容積獎勵。居住安全沒有妥協空間,謹記「寧可多一分謹慎,不可少一分防護」的原則,才能在地震頻發的環境中守護家人安全。
#抗震宅 #購屋指南 #建築安全 #危老重建 #地產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