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住宅與受災戶的距離!風災後的居住困境 專家呼籲建立災難安置制度化
閒置住宅與受災戶的距離!風災後的居住困境 專家呼籲建立災難安置制度化
【M傳媒生活中心/專題報導】
當颱風過境後滿目瘡痍的街道開始清理,一個隱藏在社群媒體角落的提問,意外掀開台灣租屋市場的敏感神經。「為什麼這次沒有人叫房東把房子捐出來幫助人?」這句帶著諷刺的疑問,背後折射的正是長期以來台灣租屋市場的矛盾與受災戶的無奈處境。
這位網友在買房知識家發言,雖然以戲謔口吻呈現,卻精準擊中台灣社會在災難來臨時的居住正義難題。回顧過往風災,總會出現要求閒置空屋釋出的聲浪,但這次災後討論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氛圍。房市專家分析,這種轉變可能源自兩個關鍵因素:租屋市場的結構性問題與災難救助體系的日趨成熟。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閒置住宅數量仍居高不下,但與此同時,租屋市場卻持續面臨供不應求的壓力。這種矛盾現象在災害發生時特別明顯,受災民眾急需臨時住所,但符合安全與衛生條件的閒置房屋卻難以快速媒合。民間社工指出,與其期待房東無償提供住宅,建立制度化的災難安置機制才是長久之計。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各縣市政府已逐步建立災民短期安置系統,結合社會住宅、旅館業者與民間機構,形成更有效率的救助網絡。在這次風災中,行政院啟動了「收容所民眾短期旅宿安置」方案,與花蓮縣旅館公會合作,協調旅館業者提供免費短期住宿,每人每日最高補助2000元,最長可達14天(7+7日),以安置災民。這種官方主導的立即性援助,某種程度減緩了要求民間房東無償捐房的社會壓力。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民間房東的社會責任可以免除。疫情期間就有許多房東主動提供受災戶租金減免或延後繳租的彈性,這種「軟性協助」往往比單純要求捐屋更具實質幫助。建議政府應思考建立租屋災害補償機制,當房東配合災民安置政策時,能獲得相應的稅賦優惠,創造雙贏局面。
M觀點 從這次風災後的討論轉變,我們看見台灣社會對居住正義的思考正逐漸深化。
與其停留在「要求捐屋」的表面訴求,不如建立更完善的災難居住安全網。這需要政府、民間與房東三方的共同協力,透過制度設計讓空屋有效運用,同時保障租賃雙方的合理權益。畢竟,天災無法避免,但人禍可以預防,一個進步的社會應該在災難中展現的,不是相互指責,而是攜手前行的智慧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