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Line帳號
弟弟只出3成卻佔一半房產?合資買房親情陷阱,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盲點
日盈社宅

弟弟只出3成卻佔一半房產?合資買房親情陷阱,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盲點

2025/06/18 |  59 | 加入最愛

弟弟只出3成卻佔一半房產?合資買房親情陷阱,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盲點

深夜的客廳裡,林小姐盯著電腦螢幕上的房貸繳款紀錄,手指不自覺地敲打桌面。過去五年來,每一筆從她帳戶扣款的紀錄都像針一樣扎在心上—當初與弟弟合資買下的房子,弟弟只繳了第一年貸款就撒手不管,如今卻在法律上穩穩佔有50%產權。這不是特例,而是多家庭正在上演的「親情房產糾紛」縮影......

 

親情與金錢的難題

我出70%資金,弟弟只出30%,房貸幾乎都是我繳的,憑什麼他還能拿走一半?這句憤怒的質問,在律師事務所的諮詢室裡不斷重複。根據內政部不動產糾紛調處統計,近3年「親友合資購屋」導致的產權爭議暴增,高達一半發生在親人之間。

 

律師分析,多數人誤以為「出資比例等於持分比例」,這正是最危險的迷思。「法律不關心誰付的錢多,只看登記名字。當產權證書寫著兩人名字,法官眼中就是五五分,除非能證明當初有特別約定。」他近期處理的案件中,就有姐姐獨自扛了8年房貸,賣房時卻被迫分給多年未聯絡的弟弟數百萬元。

 

那些年我們一起簽的「賣身契」

這類糾紛往往源於購屋時「不好意思明算帳」的心態。40多歲的陳先生回憶,當初與弟弟買房時,母親在一旁勸說:「親兄弟計較什麼?各寫一半就好。」如今弟弟移民海外,他卻發現若要賣房,必須取得弟弟授權,而對方開出的條件是「分一半」。

 

這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法律現實

資深地政士指出,他曾遇過客戶在過戶20年後才驚覺,當年「暫時登記」給妹妹的名字,如今變成對方婚姻財產的一部分,連妹夫都有權主張權利。

 

專家提出關鍵對策:

首先可透過「贈與」或「買賣」移轉持分,但要注意弟弟若不同意,法律上幾乎無計可施。其次,可嘗試主張「借名登記」,但必須有明確證據證明當初約定,且訴訟成本可能超過房產價值。

 

最令人心寒的是,這類糾紛往往以親情決裂收場。當金錢糾紛涉及「手足公平性」的童年心結,當事人經常陷入「寧可玉石俱焚」的情緒。「曾經有位客戶,寧願讓房子被法拍,也不願簽字讓哥哥取得完整產權。」

 

現在該怎麼辦?

如果您正陷入類似困境,請立即做二件事:

調出所有金流紀錄,建立出資證明

LINE或郵件與弟弟討論持分問題,留下書面證據

 

在產權面前,再好的親情都可能變質。與其未來對簿公堂,不如現在白紙黑字說清楚。

此刻,或許該問自己一個殘酷的問題:當房產價值超過親情底線,您準備好面對這場人性考驗了嗎?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案例均已改編)

 

您曾遇過類似糾紛嗎?歡迎分享您的經驗與對策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