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2.0」上路!排除工業區與非住宅使用 回歸重建初衷:只救真正住在裡面的人| M傳媒
「防災2.0」上路!排除工業區與非住宅使用 回歸重建初衷:只救真正住在裡面的人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 0403 花蓮強震後,「住得安全」變成全台民眾最在意的事情。尤其雙北老屋密度高,許多社區都在討論要不要趁危老、都更或防災重建,把家園重蓋得更安心。但也因為政府補助誘因高,不少地方出現「搶搭政策順風車」的聲音。針對這些爭議,新北市府最近公告新版「防災專案計畫」(俗稱防災2.0),明確把工業區與非住宅用途建物排除,希望把資源留給真正每天住在裡面、而且確實有安全疑慮的居民。
這項修法一出,馬上在社群引發討論。「工業區的老舊廠房為什麼不能提防災?如果有住人怎麼辦?」也有人質疑:「這樣會不會讓部分地區的危樓重建變得更困難?」對此,新北市府明確說明,政策本來就是為了居住安全,不是為了土地開發。
防災都更回歸初衷:不是所有老屋都能用,真正有住人才是重點
新北市從 2018 年開始推動防災都更,這幾年陸續從 1.0 進化到防災2.0,不但擴大適用對象,也配合震災調整審查門檻,包含去年為了因應 0403 強震,把震損合法建物也納入,並把住戶同意門檻降到 80%,就是希望不要讓想重建的人被極少數反對戶綁住。
但政策愈滾愈大後,也浮現一些「跟防災精神無關」的申請。像是工業區、荒置多年沒有住人的老建物,甚至有人把倉庫、空地、零星合法建物全加入防災計畫,讓整體審查充滿爭議,也讓真正需要重建的老社區排隊排到天邊。
新版防災2.0針對這些狀況直接開刀:
第一,工業區排除。
市府強調工業區本質不是住宅區,本來就不是防災都更要處理的範圍。
第二,沒有做住宅用途的建物排除。
簡單說——沒人住,就沒有所謂「居住安全」,就不應該使用防災資源。
此外,新北也新增了一條「建物投影比」規定,如果地上一大塊地只有一小間合法建物,投影比不到四分之一,只能以合法建築物的四倍面積作為適用範圍,避免有人用小房子套大片土地的漏洞。
讓審查更快、更公平:重建不再卡關
市府強調,這波修法不是縮限,而是讓政策能真正回到初衷。過去很多防災案件卡在「到底算不算住宅」、「範圍能不能算進去」等爭議,導致審查冗長,各方扯不清楚,社區想重建也被拖住。
透過新規定界線更清楚,案件反而能更快、更透明,避免資源被濫用,也避免良莠不齊的開發單位魚目混珠。
都市更新處統計,截至 11 月 4 日,新北已核准 26 件防災都更案,還有 7 件審議中。這些案例大多是住了幾十年的社區,建物結構老化、海砂屋疑慮、耐震不足,在地居民都盼望重建能真正加速,而不是和政策漏洞賽跑。
真正的防災不是蓋新房,而是讓住的人安心
新北市府強調,防災都更專案會持續到 2027 年 8 月 31 日,有需求的社區現在正是窗口開最寬的時候。這次修法,也算是把防災政策從「土地誘因」拉回「居住安全」,避免被商業化誤用。
從社群上的討論可以看得出來,多數網友也認同:「防災不是讓建商撿便宜,而是要救那些真的住在危樓裡的人」。面對未來地震不會停、老屋仍在老化,防災2.0能不能讓重建進度更快、讓居民更有安全感,也將成為新北接下來的最大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