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貸令衝擊浮現!預售屋解約暴增4.5倍 首購族陷資金風暴
限貸令衝擊浮現!預售屋解約暴增4.5倍 首購族陷資金風暴
央行限貸令實施後,預售屋解約量激增4.5倍,但這背後隱藏更驚人的真,新青安貸款的美意正淪為首購族的財務陷阱。許多原本被政策鼓勵進場的年輕人,如今卻因貸款核發不及或成數不足,面臨「賠光積蓄退屋」或「硬扛巨額貸款」的殘酷選擇。
新青安的雙面刃:鼓勵購屋卻埋下風險伏筆
新青安貸款提供低利率與高成數誘因,成功吸引首購族進場,但這項政策卻因八大行庫承作量能飽和而陷入瓶頸。情深地政士事務所 主辦代書 嚴意情 指出,由於額度有限,核貸時間從過去2週拉長至1個月以上,許多購屋者等到交屋期限屆滿仍未能取得貸款,最終被迫解約。更諷刺的是,這些違約案件中被沒收的定金(最高達總價15%),反而成為建商彌補損失的意外之財。
限貸令的「溯及既往」爭議:政策變動誰該買單?
限貸令最受爭議之處在於溯及既往效應。許多在政策實施前簽約的買方,原以為能獲得預期的貸款成數,卻在交屋時發現核貸金額大幅縮水。例如計畫貸款8成的購屋族,可能僅獲6.5成核貸,面臨數百萬資金缺口。這種政策突襲讓自住客成為最大受害者,反而投資客因資金充裕較能應變。
建商倒閉潮的連鎖效應:爛尾樓危機再起
群洋國際地產集團 總經理 張惠 提醒,限貸令不僅影響購屋者,更衝擊建商資金鏈。中部已有建案200多戶中僅30多戶成功交屋,若建商無法順利回收資金,可能引發爛尾樓危機。尤其危險的是,中小型建商因資金壓力紛紛倒閉,但這些建商過去往往靠預售屋款項支應工程費用,一旦銷售停滯,工程也隨之中斷。
銀行的兩難:風險控管 vs. 社會責任
銀行面臨央行嚴格的金檢要求,不得不在風險控管與政策任務間取得平衡。知識傳媒 貸款達人 呂崑富分析,許多銀行雖想配合新青安政策,但礙於放款集中度管制,只能優先選擇信用條件優良的客戶,這導致收入較不穩定、職業風險較高的首購族被排除在外。結果原本該受惠的族群,反而成為最早被犧牲的對象。
解方何在?政策應更細緻且具前瞻性
與其全面緊縮,不如針對不同族群與區域實施差異化貸款政策。例如對首購族與投資客設定不同貸款成數,或針對預售屋與成屋採取不同審核標準。同時也應建立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避免建商倒閉導致購屋者血本無歸。政策的初衷是穩定市場,但若缺乏細緻規劃,美意可能成為災難的起點。與其讓首購族獨自承受風險,不如讓政策更具彈性,才能真正實現居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