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樓隔音竟不如老屋?專家揭建築業不能說的秘密
新大樓隔音竟不如老屋?專家揭建築業不能說的秘密
"每天晚上都聽得到樓上沖馬桶的聲音,我以為是自己幻聽..."住在北市12年屋齡大樓的陳先生無奈地說。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發現,花大錢買的新大樓,隔音效果竟然比不上老舊公寓,這個現象背後藏著建築業不願面對的真相。
輕量化設計的代價
「現在的樓板就像超薄型手機,越做越薄但問題越多。」從事建築結構設計20年的工程師透露,現代高樓為降低建造成本,普遍採用15公分以下的輕量化樓板,比起30年前動輒20公分起跳的傳統設計,隔音效果大打折扣。更驚人的是,部分建商為通過法規最低標準,只在樣品屋加裝隔音層,實際交屋的隔音效果完全不是一回事。
管道間成聲音高速公路
住在新北某知名建案的林小姐抱怨:「我連樓上鄰居剪指甲的聲音都聽得到!」現代大樓為追求美觀,常將排水管藏在牆內,這些管道就像聲音的高速公路,讓噪音直通上下樓層。尤其半夜沖馬桶時,水管共鳴聲特別明顯,讓人誤以為是樓上發出的聲音。
頂樓戶真的比較安靜嗎?
正在找房的張先生很猶豫:「銷售說頂樓沒樓上鄰居最安靜,但朋友又說電梯機房很吵...」實際走訪多個社區發現,頂樓戶雖沒有樓上腳步聲,但若碰上設計不良的建案,電梯運轉和水塔加壓的噪音反而更惱人。相比之下,屋齡20年以上的老舊大樓,雖然外觀不起眼,但厚實的混凝土結構意外成為最佳隔音屏障。
買房前必做的隔音檢測
房產顧問建議,看屋時不妨帶顆彈珠往地上扔,聽聽樓下的反應;或是選擇雨天看屋,檢查排水管噪音。更重要的是,別被建商提供的「實驗室檢測報告」迷惑,因為那都是在理想環境下測得的數據,與實際居住體驗往往相差甚遠。
專家良心建議
「與其花錢買氣派公設,不如重視看不見的隔音工程。」建築師坦言,現在很多建案把成本花在豪華大廳和健身房,卻在基礎的隔音工程上偷工減料。他建議購屋族,如果對安靜要求高,與其買新建案,不如考慮屋齡10-20年的中古大樓,或是直接選擇邊間透天,才能真正遠離噪音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