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Line帳號

台灣「等房族」現象:少子化下的高房價生存遊戲

台灣「等房族」現象:少子化下的高房價生存遊戲

2025/03/31 |  407 | 加入最愛

台灣房市「等房族」現象:少子化下的高房價生存遊戲

台灣房價持續飆漲,催生出一群「等房族」——年輕世代選擇等待繼承父母房產,而非自行購屋。然而,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這種現象雖存在,但未必能緩解房市供需壓力,甚至可能因「需求遞延效應」,讓高房價問題持續延燒。

 

「等房族」真的能解決住房問題嗎?

現實困境:

繼承不確定性:父母房產可能需與兄弟姊妹均分,或位於非理想生活圈。

時間成本:現年25歲的年輕人,可能需等待30年以上才能繼承,期間仍面臨租屋或購屋抉擇。

資產流動性:老宅未必符合居住需求,翻修或換屋仍需資金。

 

數據矛盾:

雖有部分年輕人選擇「等房」,但30~50歲青壯族仍是購屋主力,顯示剛性需求未消失。

新青安貸款雖提升年輕人購屋意願,但30歲以下買房比例仍低,反映「買不起」而非「不想買」。

 

少子化衝擊房市?時間表可能延後

何世昌指出,少子化對房市的直接衝擊「沒那麼快」:

當前購屋主力:7年級生(35~44歲)與延後購屋的6年級生(45~54歲),需求仍強。

斷層關鍵點:待現年20~24歲世代成為購屋主力(約10~15年後),人口銳減的效應才會浮現。

遞延效應:若中間世代(如89年級生)購屋需求未滿足,房市供需失衡可能持續更久。

 

諷刺現實:「少子化本是房價下跌的訊號,但在台灣,卻因供不應求、資金潮和政策刺激,讓房價逆勢上漲。」

 

青壯族的雙重壓力:買房難,退休更難

夾心層困境:

25~50歲族群需同時負擔「養老」與「育兒」,卻缺乏針對性的社會福利。

勞保費率逐年調漲,未來退休金恐縮水,購屋反而成為「強迫儲蓄」手段。

 

心理因素驅動:

即使父母有房,許多青壯年仍傾向購屋,原因包括:

獨立生活需求

資產配置(房產仍被視為抗通膨工具)

避免家族財產糾紛

 

世代正義問題:

年輕世代面臨「低薪、高房價、勞保破產」三重威脅,若無法累積資產,未來「等房族」可能演變為「無房可等」的危機。

 

專家建議:

對政府:擴大社會住宅供給,並強化租賃市場保障(如德國式長期租約)。

對個人:若選擇「等房」,需同步規劃財務,避免因延遲購屋錯失資產增值機會。

 

等房不是解方,而是無奈之選

台灣房市正處於「少子化」與「高需求」的矛盾中。「等房族」的出現,反映年輕人對高房價的消極抵抗,但除非父母資產豐厚,否則被動等待未必能解決居住問題。真正的關鍵,仍在於政府能否打破「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心理,並提供多元的居住選擇。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