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屋也要繳房屋稅?法規明定「定著於地」即屬課稅對象
貨櫃屋也要繳房屋稅?法規明定「定著於地」即屬課稅對象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年來,貨櫃屋、鐵皮屋等「非傳統建築」在市場上愈來愈常見,不僅有人將其改裝為特色飲料店、文創商鋪,甚至還有人作為住宅使用。然而,許多業主與民眾誤以為這些臨時建物不算「房屋」,因此不必繳納房屋稅。事實上,依據《房屋稅條例》規定,這些建物一旦符合「定著於地」的要件,就會被認定為課稅標的。
根據法條說明,凡是具備屋頂、樑柱,可供居住、營業或其他使用用途的建築物,無論是水泥、鐵皮、木板,甚至貨櫃,只要固定在土地上,且具備遮風避雨、穩定使用的功能,都必須依法繳交房屋稅。這也意味著,不論材質高低或外觀看似簡陋,只要具備房屋功能,就會被納入稅基。
舉例來說,若業者在空地擺放貨櫃,經過裝潢後開設飲料店,並將貨櫃固定於土地上使用,即便外表看起來像是臨時搭建,仍被稅捐單位認定為「定著於地之房屋」。原因在於它已經失去隨時移動的特性,並具備完整的營業功能,因此業者必須主動設立房屋稅籍,依法申報與繳納房屋稅。
對許多民眾而言,這樣的規範或許出乎意料,但背後其實有其道理。政府課徵房屋稅的核心目的,在於針對附著於土地、並能提供使用價值的建物進行管理。若貨櫃屋、鐵皮屋能夠長期作為營業或居住用途,就和一般混凝土建築並無本質差異,理應納入稅制範疇。
值得注意的是,若業主沒有主動申報,未來一旦被查核,不僅可能需要補稅,還有面臨罰鍰的風險。對於創業族或以貨櫃屋自住的民眾來說,了解相關法規並及時完成申報,反而是保障自身權益的必要步驟。
整體而言,貨櫃屋是否需要繳納房屋稅的判斷標準,不在於材質,也不在於外觀,而是「是否定著於土地並具有房屋功能」。這項法律明確提醒市場,任何型態的建築行為,只要進入長期使用的範疇,就必須遵循相同的稅務規範。
換句話說,創業者若打算用貨櫃開店,或是家庭選擇貨櫃屋自住,在規劃前都必須把房屋稅納入成本考量。依法誠實申報,雖然增加了支出,但能避免日後被追稅與罰款的風險,長遠來看反而更為划算。房地產的使用形式或許不斷多元,但「定著於地就課稅」的核心原則,依舊是不變的準則。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