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式界標全面上路 土地鑑界糾紛大幅減少
制式界標全面上路 土地鑑界糾紛大幅減少
過去民眾在土地鑑界後,常以鋼筋、噴漆甚至樹枝作為界標,不僅容易因自然侵蝕或人為破壞而消失,更常引發鄰地間的界址爭議。為解決這個長期問題,內政部推動「制式界標普及化」政策,將界樁費用直接納入土地複丈規費,實施一年多來已顯著降低土地糾紛案件。
新制三大亮點 讓土地界址更明確
費用合理化:
土地複丈費改採「基本費+施測費」計價,其中施測費已包含制式界標成本,民眾無需另購。以常見的4界址點土地為例,總費用約4,000元,較舊制更透明。
標示科技化:
臺中市政府地政局首創「直線界址標示系統」,結合「土地複丈規費服務」平台,民眾可線上預覽土地概況,智慧判斷折點與節點,減少誤選非必要施測點的情形,申請效率提升30%。
糾紛預防化:
制式界標採用耐用材質,埋設深度達50公分,並附有官方編碼,相較傳統自製界標,保存年限從平均2年延長至10年以上。據統計,新制實施後,因地界模糊導致的訴訟案件減少近4成。
便民服務再升級 線上試算超便利
內政部推出的「土地複丈規費服務」平台,不僅能計算鑑界、分割費用,更整合地籍圖資,民眾可查詢土地位置與鄰地關係,還能列印資料作為申請附件。臺中地政局進一步優化系統,當民眾選取界址點時,自動標註「必要折點」與「直線節點」,避免多花冤枉錢施測非關鍵位置。
專家提醒:
申請鑑界時,建議全程陪同測量人員確認界標埋設位置
制式界標雖耐用,仍應定期巡視,尤其颱風季後需檢查有無位移
若發現鄰地擅自移動界標,應立即拍照存證並向地政單位舉報
這項改革讓土地交易更透明,民眾不再因模糊的界線與鄰居撕破臉。隨著系統持續優化,未來還將結合AR技術,用手機就能虛擬顯示地界位置,徹底解決「祖先傳下的土地到底到哪」的百年難題。(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廣告)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