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貸款「停水」 房市新危機浮現:三月連跌、年增轉負 暗示供給鏈陷僵局 | M傳媒
建商貸款「停水」 房市新危機浮現:三月連跌、年增轉負 暗示供給鏈陷僵局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最新一波數據出爐,凸顯台灣房市供給端可能正步入寒冬。根據 中央銀行 公佈,114年9月建築貸款餘額為3兆4,311億元,較上月減少52.54億元,年增率轉為負0.37%,為2016年11月以來首次負成長,且為連續第3個月下滑,累計減少近94億元。這數字在房市低迷的大背景下,被市場視為「建商不開工、銀行不放款」的明確警訊。
從建商端聽到的聲音也開始轉調。一位位於中部的建商向本報透露,自己手上的合建案案子送審已半年,銀行卻遲遲未核准貸款,還不斷附加嚴苛條件如銷售達標、自備款比率高等。他無奈地說:「現在不是沒有案子可以做,而是銀行根本不想借;就算有客人要買,貸款審核這條路就像堵起來了,導致不少建商懶得再談案子。」
對於這樣的供給停滯, 大台中不動產公會 理事長蕭成忠指出,市場現在出現一種「銀行不給、建商不做」的雙向冷卻。他表示:「主管機關希望資金流向自住客,銀行自然對建商貸款謹慎,而建商看到市場買氣疲弱、成本上揚、風險增加,乾脆先退後觀望,這種供應鏈的共同縮手,讓未來推案量可能長時間低迷。」
回看數字:今年1~9月六都房市交易量年減約27.9%,創下八年來最低之一;與此同時,建築貸款餘額也見負成長,這不是巧合。當銀行資金收緊、貸款條件趨嚴,建案開工與預售案量自然受影響。部分代銷人士甚至透露,現階段建商手中已有的預售案,部分出現「認賠殺出」的情況,只願接成屋案以避風險。這意味著供給端的縮減可能比需求端更早、更快。
實務來看,房市長久由「買方端」與「賣方端」拉鋸,但這次出問題的是「建商端」與「銀行端」,也就是供應鏈的上游。銀行控風險、建商挫折推案、整體案量減少,若再加上去年起限貸、信用管制、利率攀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供應端自然選擇縮手。未來若買方端稍有復甦、但新案量未能同步補上,可能出現「缺貨但買氣不旺」的尷尬局面。
然而,這也可能轉為一個機會。對自住需求者而言,當供給減少、推案放慢,反而可能減少選擇困難、減少同時競爭者、甚至為既有存量案創造重新價值;對投資者而言,若能精選「開工型、貸款順、地段佳」的案子,或許是逆風中找出一條路。不過,賣厝阿明提醒: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仔細看建案的貸款與銀行背景是否完備,二是看建商的資金與施工履歷是否健全。若兩者都弱,那麼「供應停、開工慢」的風險就會讓你成為錯位買方。
M觀點:房市不是只有需求寬鬆與買氣低迷,供給端的縮緊同樣可能帶來震盪。
當銀行不給、建商不做,整個推案體系可能進入「等待期」。這段時間或許正是觀察、研究、選位的好時機,但若硬入場、不做功課,就像在風中買房,風一吹很可能就是損失。熱絡時期容易賺,冷卻時期更要慎,建商貸款轉負、案量停擺,正提醒我們:買房,時間與耐心,就是最大的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