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認知差距創歷史新高!關稅+限貸雙重打擊 交易量年減近3成
價格認知差距創歷史新高!關稅+限貸雙重打擊 交易量年減近3成
台灣房市正面臨近年最嚴峻的考驗!自去年9月央行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以來,加上今年美國關稅政策攪局,房市交易量能急速凍結。這波寒流不僅是周期性調整,更是結構性轉變的開始「房市投機時代」正式終結,「自住剛需時代」來臨。
數據會說話:29%跌幅背後的真相
根據最新數據,今年7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年減率高達29%,1-7月累計年減27%,創下近年最慘紀錄。但深入分析會發現:
新屋交屋撐場面:7月月增4.2%主要靠台中西屯、桃園龜山等區新屋交屋支撐,成屋市場依然冰冷
區域表現兩極化:科技園區、軌道經濟區相對抗跌,缺乏題材的區域量價齊跌
產品類型分化:小坪數、低總價產品仍有基本盤,大坪數、高總價物件幾乎凍結
政策雙面刃:打炒房卻也傷了剛需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已顯現效果,但副作用開始浮現:
第二戶限貸5成:有效抑制投資客,但也誤傷換屋族
取消寬限期:降低槓桿風險,卻增加首購族初期負擔
銀行自律緊縮:房貸利率攀升至2.3%-2.8%,核貸時間拉長至1個月以上
關稅不確定性:壓垮市場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關稅政策帶來三重衝擊:
1. 企業投資放緩:科技業擴廠計畫延後,減少就業與購屋需求
2. 消費信心下滑:民眾擔憂經濟前景,推遲購屋決策
3. 資金流出壓力:外資觀望,減少商用不動產需求
買賣雙方心理戰:價格認知差距創歷史新高
市場陷入「買方等降價、賣方等反彈」的僵局:
買方期待降價15%-20%:依據2015-2016房市修正經驗
賣方堅持價格不讓:認為通膨與成本支撐房價
仲介兩面難為:交易量萎縮導致收入銳減,部分開始轉行
專家觀點:與其等待反彈,不如務實調整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建議:
賣方應面對現實:特別是持有餘屋的建商與多屋族,與其堅持價格而滯銷,不如適度讓利換取成交量
買方把握機會:市場調整期反而是難得的看屋議價機會,可鎖定急售物件與餘屋出清的建案
選擇抗跌區段:優先考慮科技園區、捷運站周邊、成熟生活圈等具備實質需求支撐的區域
未來展望:L型走勢恐成新常態
房市可能進入長期調整期:
成交量維持低檔:年移轉棟數恐長期維持25-28萬棟
價格溫和修正:預期全年跌幅5%-10%,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產品重新定位:小宅成為市場主流,大坪數產品需要明顯讓價
消費者建議:理性面對市場轉變
1. 自住需求者:可耐心尋找理想物件,但需謹守財務紀律,將房貸支出控制在收入三分之一內
2. 投資持有者:重新評估持有成本,考慮處置收益不佳的資產
3. 首購族:善用新青安貸款優惠,但要注意未來利率回升的風險
聽聽專家怎麼說
這波房市調整不是末日,而是市場回歸理性的必然過程。
與其期待政策救市,不如務實面對新常態:
投資炒作的時代已經結束
自住需求成為市場主力
地點與品質決定價值
財務穩健比追逐價差重要
寒冬過後,市場將留下更健康的體質──這對真正的自住客而言,未必是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