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外牆出租廣告,收益歸管委會或全體住戶?如何分配?
大樓外牆出租廣告,收益歸管委會或全體住戶?如何分配?
都會區的大樓外牆因位置醒目,常成為廣告商爭相租用的黃金版面,例如電子看板、燈箱廣告等。然而,廣告收益該如何分配?是歸屬管委會運用,還是平均分配給住戶?此議題牽涉法律規範、住戶權益與社區共識,近年來屢屢引發爭議。本文從法規、實務案例到分配方案,解析外牆廣告收益的處理原則。
一、法律依據:外牆所有權與收益歸屬
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外牆的權屬與收益分配有明確規範:
外牆屬於「共用部分」條例第3條定義:外牆、樓頂平台等屬於全體區分所有權人共有。因此,外牆廣告收益原則上應由全體住戶共享,而非管委會或特定住戶獨佔。
管委會的職責範圍
條例第36條:管委會負責「共用部分」的維護與收益管理,但重大事項(如出租外牆)需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收益運用需符合《規約》或住戶大會決議,不得擅自挪用。
二、收益分配的4種常見模式
實務上,各社區依規模、住戶需求不同,發展出以下分配方式:
模式 運作方式 優點 缺點
平均分配 收益按戶數或持分比例均分給住戶 公平透明,住戶直接受惠 金額分散,難用於大型公共支出
納入公共基金 收益全數投入社區維護、設備更新 強化公共建設,長期效益高 住戶可能質疑「為何不能領現金」
比例混合制 部分分配給住戶,部分保留為公共基金(如7:3) 兼顧短期利益與長期規劃 比例協商易引發爭議
按樓層分配 低樓層住戶因廣告光害、隱私影響,獲得較高補償 反映實際受影響程度 計算複雜,易加劇住戶對立
三、實務爭議與常見衝突
「收益用途」透明度不足
爭議案例:管委會未公開廣告合約細節,住戶質疑「錢到底花去哪?」
解方:定期公告收支明細,並於區權會報告。
「分配比例」意見分歧
爭議案例:
低樓層住戶主張:「廣告燈光影響睡眠,應多分30%收益!」
高樓層住戶反駁:「外牆屬於全體共有,憑什麼差別待遇?」
解方:事前召開協調會,訂定明確分配規則並寫入規約。
「長期合約」綁定風險
爭議案例:管委會簽訂10年廣告合約,後續住戶不滿租金過低卻無法解約。
解方:合約期限不宜過長(建議3-5年),並保留住戶大會終止權。
四、給管委會的管理建議
Step 1:確認法律與規約基礎
檢視社區《規約》是否明訂外牆廣告收益分配方式,若無則提請區權會修訂。
Step 2:舉辦住戶說明會
提供「收益試算表」與「潛在影響分析」(如光害、隱私),降低資訊落差。
Step 3:擬定彈性條款
例如:
收益50%用於當年度公共支出,50%按戶分配。低樓層住戶每月補貼管理費500元,為期廣告合約期間。
合法、透明、創造雙贏
外牆廣告收益是社區的重要資源,唯有透過合法程序、透明溝通與彈性分配機制,才能化解住戶對立,將商業利益轉化為提升居住品質的動力。管委會應扮演中立協調者,在法規框架下尋求最大共識,讓廣告收益真正成為「社區的紅利」,而非衝突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