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老危機:每42.5戶僅1戶是新屋,台北市「老新比」更飆破22倍
住老危機:每42.5戶僅1戶是新屋,台北市「老新比」更飆破22倍
台灣住宅老化問題日益嚴峻!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23年第四季全國住宅稅籍資料顯示,屋齡5年內的新屋僅占6.91%,而1年內的新成屋更只有2.35%,相當於每42.5戶住宅中僅有1戶是全新房屋。反觀30年以上老屋占比高達55%,凸顯居住安全與都市更新的迫切性。
「老新比」懸殊:台北市最極端,新竹縣最年輕
若以「老屋數量÷新屋數量」計算「老新比」,全國平均為8倍,但各地差異極大:
台北市老新比高達22.8倍,全台最嚴重,反映土地稀缺與都更緩慢的雙重困境。
嘉義、台東、基隆等非六都縣市約15倍,同樣面臨建築老化問題。
新竹縣因重劃區開發蓬勃,老新比僅3.5倍,為本島最年輕;台中市(4.9倍)則是六都中表現最佳。
房產專家黃舒衛分析,老屋比例過高不僅導致公共設施不足、防災風險攀升,更因「擁地自重」心態阻礙都更,形成惡性循環。尤其台北市房價居高不下,卻缺乏新供給,迫使民眾只能棲身於耐震不足的老舊建築中。
新屋供給「北冷南熱」 重劃區成關鍵
信義房屋曾敬德指出,近年新屋供給集中於重劃區,但分布極不均衡:
雙北市:素地稀缺,新案多為危老改建,量體有限。
桃園、台中、高雄:受益於重劃區開發,新屋供給量較大,民眾購屋習慣直接買預售案。
新竹:受科技業剛需帶動,推案量維持高檔。
高力國際黃舒衛建議,政府應透過「產業疏散」與「交通建設」引導人口外移,例如搭配捷運路網擴大社會住宅供給,才能緩解核心都市的老屋壓力。
居住安全警鈴大作 都更政策待突破
0403花蓮強震後,全台對建築耐震標準的關注度驟升。房市專家何世昌直言:「新屋占比低,代表多數人住在不符合當前防災標準的老宅中。」雖然近年危老重建案量增加,但對比全台逾500萬戶老屋,政策效能仍杯水車薪。
未來挑戰:
都更牛步化:整合門檻高、利益分配複雜,需簡化程序與強化公權力介入。
成本飆漲:營建缺工、原物料上漲,導致重建費用攀升,住戶負擔加劇。
區域平衡:如何避免重劃區過度開發,同時活化舊市區,成都市規劃難題。
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住宅老化問題已不只是居住品質的隱憂,更是國家防災體系的破口。專家呼籲,中央與地方需提出更具魄力的政策,否則下一場大地震來臨時,代價恐難以承受。
若你家屋齡超過30年,你會選擇等待都更,還是搬遷至重劃區的新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