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剛性需求被戳破?全台建案銷售來客量腰斬再腰斬 | M傳媒
房市剛性需求被戳破?全台建案銷售來客量腰斬再腰斬
【M傳媒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剛性需求是假議題?」這句震撼性質疑,正席捲台灣房產論壇。近日有網友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發文直指,房市已經冷到結冰,真正純自住的買盤根本不夠支撐市場,過去火熱現象全靠投資客互相撐場。貼文一出,瞬間引起上千網友熱烈討論,讓人不禁重問:眼前這波房市寒流,究竟有多冷?
走進建案銷售中心,冷清程度不亞於疫情期間。
許多代銷坦言,以前週末來客數至少二、三十組,如今從早等到晚可能看不到半組客人。「每天上班就是把接待中心打掃三遍,」一位資深代銷苦笑,並形容目前市況像「冰河期再進化」。
市場冷度甚至蔓延至台北精華區。
一名建商高層透露,自家位於北市中心的指標案「整個月只成交兩戶,而且還是員工親友」。成交速度從過去的幾週拉長成數個月,來客量更是較去年同期腰斬再腰斬。
在這樣的環境下,「剛性需求」開始遭到網友質疑。
有人直言:「剛性需求只存在廣告裡」,也有人認為「真正的自住族早就被價格排除在外,房市現在的虛火終於被看破」。相關留言引發大量共鳴。
然而,專家對這個說法並不全然認同。
房產分析師指出,自住需求一直存在,但被利率上升、政策不確定性以及經濟前景影響,整體買氣呈現「凍結」狀態。「不是需求消失,是買方都在等。」專家形容目前市場是典型的「等待遊戲」,賣方撐價格、買方擺觀望,雙方互不讓步。
這也讓建商陷入巨大兩難。
「降價怕引發已購戶抗議,不降又賣不掉,大家都很煎熬。」有建商透露,市面上不敢公開降價的案子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暗盤優惠」、「低自備方案」或「送百萬裝潢」等變相讓利方式。一名知情人士甚至透露:「同一戶別,上個月與這個月成交價差上百萬的情況並不罕見,只是不會寫在廣告上。」
不過,即便市場整體冷凍,仍有部分產品維持熱度,包括總價八百萬以下的小宅、蛋白區帶學區的中古公寓等。「大家不敢買預售,但願意買看得到的中古。」一名首購族分享她剛入手中古公寓的原因,認為在市況不明的情況下,「所見即所得」的房子最有安全感。
房產專家則指出,現在的市場就像一場長跑,而真正決定行情的,是誰先撐不住。
「市場要回溫,通常有兩種情況:建商率先大降價,或政府政策出現明確轉向。」短期內仍難看到價格全面下修,反而比較可能在個案中出現「點狀讓利」。
對一般購屋族而言,這波房市冷風反而是難得的「慢慢挑」時刻。
有民眾分享,最近看房時,代銷服務態度突然變得超積極,不但願意談價,連裝潢、管理費都能談到。「比起前兩年急著搶房,現在確實理性得多。」
房市冷熱本是循環,但這波寒流無疑讓市場從狂熱回歸現實。
與其爭論剛性需求是否存在,不如觀察這場寒冬會把哪些虛胖泡沫吹掉,也讓真正自住買盤重新有喘息空間。在巨量資訊交錯的房市,最後的贏家往往不是衝最快的人,而是能在冷熱之間保持清醒與判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