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收斡旋卻不公開?業者吐苦水:不是想黑箱,是怕交易破局
房仲收斡旋卻不公開?業者吐苦水:不是想黑箱,是怕交易破局
在房市買賣中,消費者最常遇到的狀況之一,就是付了斡旋金後,房仲卻不願意透露「是否有其他買家也在出價」,甚至連同公司的其他業務都不清楚狀況,讓不少人懷疑:「是不是被當肥羊?」但實際詢問業內房仲,他們也大吐苦水:「不是想隱瞞,是怕一公開,買賣雙方都亂了套!」
怕同業攔胡 也怕買賣方心理戰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房仲透露,在非專任委託的情況下,同一個物件可能有多家房仲同時在銷售,如果A房仲收到一筆不錯的斡旋,但價格還沒談成,一旦提前曝光,很可能被其他同業「加價1%攔截」,導致原本的買方被迫加價,甚至最後交易破局。
「有些賣方一聽到有人出價,就會開始幻想能賣更高,結果反而錯過合理價格。」另一名房仲坦言,買賣雙方的心態很微妙,資訊過度透明有時會讓談判失焦,最後誰都買不到、賣不掉。
消費者焦慮:不加價怕被搶走,加了又怕當冤大頭*
對買方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不知道現在出價到哪了」。林小姐就分享自身經驗,她看中一間台北市的房子,下了斡旋後,房仲只說「屋主還在考慮」,結果隔週卻發現房子已成交,且價格竟比她出的還低。「如果早知道有其他買方,我就不會傻傻等,至少能調整策略。」
對此,房仲業者也建議,消費者可以主動要求:
1. 斡旋單上註明「有效期限」,避免資金被卡死。
2. 改用「要約書」方式出價,雖然成交率較低,但不用先付錢。
3. 直接詢問房仲「目前是否有競爭對手」,至少掌握基本狀況。
業界兩難:完全透明反可能拖累成交
事實上,國外有些市場會強制揭露所有出價,例如日本規定若有多組買方競爭,必須公開價格讓賣方選擇。但台灣房仲業者認為,現階段若強制公開斡旋,可能會讓買賣方更難達成共識,甚至讓某些屋主「吊高來賣」,反而拖慢交易效率。
「與其糾結斡旋透不透明,不如找信任的房仲。」一位店長建議,消費者可觀察房仲是否主動回報談判進度、是否願意解釋市場行情,來判斷對方是否專業可靠。畢竟,房仲的角色不只是傳話,更要幫買賣雙方在價格與期待中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