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厝阿明 年輕人買不起房,真的是因為不努力嗎?高房價下的世代困境,誰該負責?
「年輕人買不起房,是因為不夠努力嗎?」
這句話你是否也聽過?從長輩的嘮叨到網路上的酸言酸語,似乎總有人將買不起房的責任,歸咎於年輕人的「不努力」。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M傳媒」帶你從數據、故事與專家觀點,深入探討這個引發世代對立的敏感話題。
一、數據會說話:房價與薪資的殘酷差距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已突破9倍,意味著平均需要不吃不喝9年,才能買得起一間房子。
而在台北市,這個數字更高達16倍!
與此同時,年輕人的平均月薪卻停滯在3-4萬元,遠遠追不上房價漲幅。
網友真實心聲:
「我月薪4萬,房租1萬5,伙食交通1萬,每個月能存1萬就不錯了,頭期款要存到何年何月?」
「爸媽當年買房一坪10萬,現在一坪100萬,薪水卻沒漲10倍啊!」
二、是誰在說「不夠努力」?
1. 長輩的「當年勇」
許多長輩認為:「我們當年也是苦過來的,為什麼你們不行?」
但他們可能忽略了,30年前的房價與薪資比,遠比現在合理。
例如,1980年代台北市平均房價約每坪10萬元,而當時大學畢業生起薪約2萬元,房價所得比僅5倍。
2. 既得利益者的「何不食肉糜」
部分已擁有房產的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困境,甚至認為「買不起是你的事」。
這種態度不僅缺乏同理心,也忽略了結構性問題。
三、年輕人真的不夠努力嗎?
1. 低薪高工時的惡性循環
許多年輕人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卻只能領到基本工資。
即使兼差打工,收入也難以追上房價漲幅。
2. 教育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
為了提升競爭力,年輕人紛紛投入高額教育成本(如大學學費、證照課程),但畢業後卻發現薪資成長有限。
3. 生活開銷的沉重壓力
房租、物價、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讓年輕人即使想存錢也力不從心。
四、專家觀點: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訪問了經濟學教授與房產專家,他們指出:
房市炒作與政策失靈:投資客炒作、囤房稅過低,導致房價不合理上漲。
產業結構失衡:低薪服務業占比過高,高薪科技業門檻太高。
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土地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年輕人難以取得。
五、我們能做什麼?
1. 政策層面
提高囤房稅,抑制炒房。擴大社會住宅供給,提供年輕人過渡選擇。推動產業升級,創造更多高薪工作機會。
2. 個人層面
學習理財知識,善用投資工具(如ETF、基金)。尋找跨領域機會,提升自身競爭力。參與公共議題,為居住正義發聲。
六、你的觀點是什麼?
「年輕人買不起房,真的是因為不努力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看見問題的全貌,並展開理性討論。
你認為該如何解決高房價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到「M傳媒」社團參與討論!
#居住正義 #高房價 #世代對立 #M傳媒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