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屋海嘯撞上限貸牆!全台6.9萬宅創紀錄交屋,台中、桃園爆量年增逾23%
交屋海嘯撞上限貸牆!全台6.9萬宅創紀錄交屋,台中、桃園爆量年增逾23%
央行緊縮政策釀風暴,購屋族面臨貸款成數下修、違約風險激增。2025年上半年,全台迎來一波前所未有的交屋海嘯!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住宅類使用執照核發量達到6萬9550宅,不僅較2024年上半年增加5874宅,增幅達9.2%,更創下2016年以來同期新高紀錄。這波交屋潮主要源自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間,當時台商回流帶動熱錢湧入,建商推案量大增,加上首購族與自住買盤積極進場,創造房市多頭行情。經過3-5年建設期,這些預售案如今集中進入交屋階段。
區域表現兩極化,六都交屋量呈現明顯差異。
台中市以1萬4890宅奪冠,年增率高達32.7%;桃園市以1萬4033宅居次,年增23.8%,雙雙創下1999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新高。新北市與高雄市也表現亮眼,年增率分別為18.9%和20.9%。相反地,台北市核發量僅3673宅,年減18.9%;台南市也小幅下滑6.9%。
這波交屋潮正與央行的信用緊縮政策正面碰撞。去年9月實施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將餘屋貸款成數降至3成,加上囤房稅壓力,使建商資金調度大幅受限。許多購屋者面臨貸款成數下修或貸款條件嚴苛的困境。若購屋者是在《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前取得合約,尚有轉約的可能,否則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這波交屋潮起源於2020~2022年的疫情時期,當時台商回流湧入熱錢,刺激全台建商勇於推案,而首購族、自住買盤亦勇於買單,創造房市大多頭,但如今卻強碰限貸令。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也認為,隨著近年來最大交屋潮來襲,市場應慎防交屋潮演變為違約潮,且因市場趨冷有不少餘屋有待去化,種種原因之下,預估市場景氣仍不容樂觀。
桃園與台中成為這波交屋海嘯的核心區域,兩市合計占全台交屋量4成以上。
桃園有青埔重劃區、機場捷運等重大建設,台中則有七期重劃區、捷運帶動,吸引品牌建商插旗。隨新案集中交屋,帶動兩市使用執照核發量齊創歷史天量。
市場同時面臨餘屋去化壓力。
新北市光是待售新成屋就有超過2萬宅等買主,板橋一區就有3,526宅,鶯歌區待售量更是半年內暴增47%。預售屋市場也出現明顯降溫,2025年上半年預售屋解約件數飆到1,339件,已經是去年全年的七成,台中、桃園、高雄這些過去炒得火熱的地區,現在反而成了解約重災區。
專家觀點:
這場交屋海嘯撞上限貸牆的事故,揭示了房市循環現實。從供給面來看,工期3-5年的建築週期特性,導致市場供給往往滯後於需求變化。2020-2022年疫情期間的推案熱潮,正好在2025年迎來交屋高峰,卻不幸碰上央行信用緊縮政策。
對購屋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前進行貸款預審。在交屋前3-6個月就應該與往來銀行確認貸款條件,包括核貸成數、利率與寬限期,避免陷入「交屋卻無款可付」的困境。特別是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更應該注意自身貸款條件是否發生變化。
對投資者來說,這波交屋潮可能創造擇優進場的機會。部分資金壓力大的賣方可能願意提供較大議價空間,尤其是餘屋量大的區域。但需要謹慎評估區域供需狀況,避免接到掉下來的刀子。從市場長期發展來看,這波調整未必全是壞事。它可以擠出市場過熱時累積的投機泡沫,讓房市回歸自住需求基本面。
政府相關單位也應該考慮提供過渡性的紓困措施,幫助真正有自住需求的購屋者順利交屋,避免單純因短期資金調度問題而違約。
最重要的是,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財務穩健始終是購屋決策的核心原則。避免過度槓桿操作,確保每月房貸支出不超過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才能在這波市場調整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