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照相館vs.道路拓寬 花蓮新城鄉的發展難題
百年照相館vs.道路拓寬 花蓮新城鄉的發展難題
花蓮新城鄉博愛路上,一棟承載百年記憶的「新城照相館」正面臨存亡危機。這棟被在地人視為文化地標的老建築,因鄉公所計畫拓寬道路、整頓國有地占用問題,被列入拆除名單,引發強烈反彈。這場「發展」與「保存」的拉鋸戰,凸顯地方建設的兩難困境。
18年未解的道路課題
這條爭議道路的故事要回溯到1979年。當時新秀都市計畫將博愛路劃為15米寬的3號道路,但多年來實際路寬僅12米。鄉公所2007年完成土地徵收後,卻遲未執行拓寬,成為內政部年年檢討的「未開闢道路」。
去年底,鄉公所終於爭取到1980萬元經費,打算將道路拓寬至原計畫的15米,並設置人行道。但隨之而來的,是必須拆除沿線68筆占用國有地的建築,其中就包括極具歷史價值的新城照相館。
文化保存與交通安全的天平
「拆掉照相館,等於拆掉新城的記憶。」在地居民激動表示。這棟百年建築不僅是地方共同回憶,更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景點。居民更質疑,博愛路傍晚「貓狗比人多」,增設人行道的急迫性不足。
然而鄉公所也有苦衷。建設課長歐陽金福坦言,中央不斷要求處理國有地占用問題,「就算不拓寬,占用問題還是要解決」。目前公所雖暫停工程,但仍將依規定處理占用爭議,不排除走向法院調解。
議員提解方:都市計畫變更
縣議員邱光明提出折衷方案,建議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將博愛路「降級」為12米寬的鄉道。如此一來,既能避開中央對未開闢計畫道路的檢討,也可保留現有建築。鄉長何禮台對此表示將審慎研議。
這場爭議反映的核心問題:
都市計畫與現實需求的落差(15米計畫道路vs.12米現況)
文化資產保存缺乏法制保障(照相館未列冊古蹟)
中央政策與地方期待的衝突
下一步怎麼走?
短期:鄉公所承諾暫緩拆除,將重新評估道路設計
中期:研議都市計畫變更可能性
長期:文化界呼籲啟動照相館文資評估
這場發生在花蓮小鄉鎮的衝突,其實是台灣各地發展困境的縮影。如何在建設與保存間取得平衡,考驗著主政者的智慧。
地方心聲:「我們要的只是政府多一點溝通,而不是突然被告知陪伴我們成長的老房子要消失。」—新城鄉居民陳小姐 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