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倒閉潮警訊再起 賣厝阿明:建商用自己錢蓋才是真保障
建商倒閉潮警訊再起 賣厝阿明:建商用自己錢蓋才是真保障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期房市震盪未歇,多起建商倒閉與爛尾樓事件接連引爆市場恐慌。從台中海線的知名建商停工,到花蓮「太極建設」無法過戶、嘉義「鉅泓建設」負責人失聯,預售屋買家焦慮蔓延全台。許多人擔心,手上的夢想家園,會不會在一夕之間變成「廢墟夢魘」。雖然政府早已推動預售屋履約保證制度,但不同履保類型差異巨大,若民眾誤信「有履保就沒事」,恐怕仍難避免風險。
事實上,每年建商倒閉比例不到0.1%,但一旦發生,損失往往是「血本無歸」。專家指出,多數爛尾並非銷售不佳,而是建商資金調度失衡、槓桿過高或業外投資失利導致資金鏈斷裂。換句話說,即使建案熱銷、廣告滿天飛,也不保證能如期交屋。
內政部自2011年推動的「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原本旨在防範這類悲劇,但制度設計並非一體適用。目前市場上主要分為三種模式——「價金返還保證」、「價金信託」與「不動產開發信託」。其中,以「價金返還保證」最能保障買方,若建商無法履約,擔保金融機構須全額返還購屋款,幾乎零風險;但由於建商需繳納高額保證費,採用比例偏低。
而最常見的「價金信託」雖確保資金專款專用,但若建商破產,仍需視帳戶剩餘金額才能退費,保障有限。有些建案甚至採「同業連帶保證」方式,但若擔保公司與建商同屬集團,當母體出事,連帶保證形同虛設。
「講什麼預防機制都是鬼話,只要消費者的錢都進履保帳戶監管,問題就少一半。」賣厝阿明直言,制度再漂亮都比不上「資金監管」實際。他強調:「只要蓋房子的錢都由建商自己出,一來建商若出事,消費者的錢仍在履保帳戶中可續建;二來能抑制建商以高槓桿周轉資金的風險,讓房市回歸健康體質。」
他指出,這種模式能讓「資金透明、責任明確」,也能促使市場淘汰財務體質不佳的業者,「真正的履保,是讓建商怕動你的錢,而不是讓消費者自己去怕。」
專家進一步提醒,履保制度雖是防線,但消費者仍應主動查核建商背景,檢視是否曾有跳票、訴訟或爛尾紀錄;上市櫃建商可查閱財報,避開負債比高於80%的公司。此外,也別迷信品牌或豪華廣告,代銷公司的審核能力同樣重要,因為「代銷挑錯建商,比你挑錯房還可怕」。
【M觀點】
預售市場的亂象,並非來自買氣冷熱,而是制度鬆散與資金監管不到位。履保若只是形式,最終仍會淪為「紙上安全」。賣厝阿明提醒:「房子可以慢慢買,但履保一定要看清楚。」未來的房市,不該只靠宣傳信任,而要靠制度自律。唯有當每一筆購屋款都「進得去履保、出得了交屋」,台灣的房產市場,才算真正進入健康穩定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