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中的青年參與:如何讓「租屋世代」不再被排除在政策之外?
都更中的青年參與:如何讓「租屋世代」不再被排除在政策之外?
都市更新(都更)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策略,旨在改善老舊社區的居住環境、提升公共設施並促進經濟成長。然而,在都更過程中,青年族群,尤其是「租屋世代」,往往被排除在政策討論與利益分配之外。本文將從租戶權益保障、青年社宅規劃及參與機制等面向,探討如何讓青年在都更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並回應其居住需求。
1. 租屋世代的困境:為何青年在都更中被邊緣化?
租戶權益缺乏保障
在都更過程中,租戶(尤其是青年租屋族)常被視為「次等公民」。由於租約不穩定,他們在搬遷補償、安置計畫中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迫搬離熟悉的生活圈。
政策設計偏向屋主
現行都更政策多以屋主為核心,提供容積獎勵、重建補償等誘因,但租戶的權益卻未被納入考量,導致青年族群難以從中受益。
經濟能力有限
青年族群收入相對較低,難以負擔都更後的高房價,即使有購屋意願,也常因經濟壓力而被排除在外。
2. 租戶權益保障:讓青年不再成為都更的犧牲者
制定租戶安置計畫
政府應在都更計畫中納入租戶安置機制,提供搬遷補助、租金補貼或優先承租權,確保青年租屋族不會因都更而流離失所。
強化租約保障
透過立法保障租戶權益,例如延長租約期限、限制房東無故終止租約,讓青年租屋族在都更過程中有更多談判籌碼。
設立租戶參與平台
建立租戶代表機制,讓青年租屋族能參與都更規劃,表達需求與意見,確保政策設計更貼近實際需求。
3. 青年社宅規劃:回應年輕族群的居住需求
增加社宅供給
在都更區域內規劃一定比例的社會住宅,優先提供給青年族群,並結合混居設計,避免標籤化。
租金分級補貼
針對不同收入層級的青年,提供租金分級補貼,減輕居住負擔,讓更多年輕人能在都更後留在原社區。
創新居住模式
推動共居空間、青年創業宅等新型態居住模式,滿足年輕人對生活品質與社群連結的需求。
4. 青年參與機制:讓年輕世代成為都更的推動者
建立青年諮詢委員會
在都更計畫中設立青年諮詢委員會,邀請青年代表參與規劃與決策,確保政策能回應年輕世代的需求。
推動公民參與平台
利用數位工具(如線上論壇、公民提案平台)擴大青年參與,讓更多年輕人能表達對都更的期待與建議。
教育與培力計畫
舉辦都更工作坊、社區營造課程,培養青年對都市發展的認識與參與能力,讓年輕世代成為都更的積極推動者。
5. 國際經驗借鏡:青年參與的成功案例
荷蘭阿姆斯特丹:租戶優先政策
阿姆斯特丹在都更中優先保障租戶權益,提供搬遷補助與優先承租權,並設立租戶諮詢委員會,確保租戶聲音被聽見。
日本東京:青年社宅與混居設計
東京在都更區域內規劃青年社宅,並結合商業與公共設施,打造適合年輕人的複合式社區。
德國柏林:公民參與平台
柏林透過數位平台與實體工作坊,鼓勵青年參與都更規劃,並將年輕世代的創意融入都市發展。
6. 台灣的未來方向:打造青年友善的都更環境
政策整合與創新
政府應整合都更、社宅與青年政策,制定更具包容性的都更計畫,確保青年族群能從中受益。
公私協力推動
結合民間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力量,推動青年友善的都更專案,例如青年創業園區、共享居住空間等。
長期規劃與評估
建立都更政策的長期追蹤與評估機制,確保青年參與與居住需求能被持續關注與落實。
【M傳媒】都市更新不應只是硬體建設的翻新,更應是社會正義與世代共融的實踐。透過保障租戶權益、規劃青年社宅及建立參與機制,我們可以讓「租屋世代」不再被排除在都更政策之外,並為年輕族群打造一個更公平、更友善的居住環境。唯有讓青年參與其中,都市更新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目標,創造永續發展的城市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