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下的都更挑戰:如何打造「全齡友善社區」?
高齡化社會下的都更挑戰:如何打造「全齡友善社區」?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逐年攀升,預計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人口結構的劇變,都市更新不僅要改善居住環境,更需回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打造「全齡友善社區」,讓各年齡層都能安居樂業。
一、高齡化社會的居住挑戰
高齡化社會對居住環境帶來諸多挑戰,包括:
無障礙環境不足:
許多老舊社區缺乏無障礙設施,例如電梯、坡道、扶手等,導致長者行動不便,甚至成為「住宅囚徒」。
長照資源匱乏: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長照需求日益迫切,但許多社區缺乏長照據點、日間照護中心等設施,難以滿足長者就近照顧的需求。
社會孤立問題:
高齡化社會中,獨居長者比例增加,容易產生孤獨感、憂鬱等問題,需要透過社區營造,促進跨代交流與社會參與。
二、打造全齡友善社區的關鍵策略
為回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都市更新應從以下面向著手,打造全齡友善社區:
完善無障礙環境:
將無障礙設計納入都更規劃,例如設置電梯、坡道、扶手、防滑地磚等,並確保公共空間、人行道的無障礙通行,讓長者、行動不便者都能安心出行。
整合長照資源:
在社區內設置長照據點、日間照護中心、居家服務站等設施,提供長者就近照顧服務。同時,可結合智慧科技,發展遠距照護、健康管理等服務,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
促進跨代共居:
鼓勵跨代共居設計,例如在住宅中規劃適合多代同堂的房型,或設置公共交誼空間,促進不同年齡層的互動與交流。此外,可推動「青銀共居」模式,讓年輕人與長者共同生活,互相扶持。
營造友善社區氛圍:
透過社區營造,舉辦各類活動,例如長者學堂、代間交流活動、社區志工服務等,促進居民互動,建立互助支持的社區網絡。
三、國際經驗借鏡:從日本「團地再生」到荷蘭「終身住宅」
日本「團地再生」:
日本針對高齡化社會,推動「團地再生」計畫,將老舊住宅區改造為全齡友善社區。例如,增設電梯、無障礙設施,並在社區內設置長照據點、托兒所等設施,促進跨代交流。
荷蘭「終身住宅」:
荷蘭推行「終身住宅」概念,強調住宅設計應適應人生各階段的需求。例如,採用彈性隔間、無障礙設計,並結合智慧科技,讓住宅能隨著居住者年齡增長而調整。
四、台灣都更的未來:邁向全齡友善、永續共榮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台灣都更應積極轉型,從硬體建設到軟體服務,全面打造全齡友善社區。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鼓勵開發商、建築師將全齡友善概念納入設計規劃。同時,應加強社區營造,促進居民參與,共同打造宜居、永續的未來家園。
【M傳媒】全齡友善社區不僅是對高齡化社會的回應,更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透過都市更新,我們有機會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安心生活、快樂老去的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