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厝8500萬天價成交!建商搶地都更大戰升溫
百年老厝8500萬天價成交!建商搶地都更大戰升溫
在台北市可供開發素地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建商開始將目光轉向高屋齡老屋,一場圍繞都市更新的土地爭奪戰正在悄然上演。
2025年4月,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一段巷弄內,一棟屋齡高達109年的老厝8500萬元驚人價格成交,創下內湖區60年以上老屋的最高交易紀錄。這筆交易背後,反映的是建商在台北市一地難求的現實下,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具都更效益的老舊房產的趨勢。
天價老屋價值
這棟百年老屋建物面積僅20.5坪,但土地面積卻達123.1坪,換算土地單價約每坪69萬元。對建商而言,這筆交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地上的老舊建物,而在於其未來開發效益。以土地單價來看,此案在內湖周邊屬親民價位。主要原因是該案為住二土地,且位於小巷弄底。但該案具備山景優勢,車程約5分鐘可至捷運內湖站,周邊若改建為新案,預計仍有每坪90萬元以上的行情。
老屋交易兩極化
今年台北市的高屋齡交易呈現明顯兩極化現象。除了內湖這筆高總價交易外,北投區溫泉路、士林區格致路及萬華區西園路一段上,也有屋齡90至103年的老屋交易,但總價分別僅為600萬元、460萬元和2418萬元,均屬低總價交易。高屋齡透天交易,買方多鎖定在後續資產開發效益上,如康寧路一段交易即是如此。而另外三筆低總價交易,現況都是店面,且買方皆為自然人。這類物件雖然建物價值較小,但若能提供穩定租金,仍會吸引資產族群青睞。
都更效益撐起老屋價格
隨著台北市可開發土地越來越稀缺,建商開始轉向尋找具都更潛力的老舊房產。這種趨勢使得台北市高屋齡建物成交案例自成一格。資產型買方並非看重建物使用價值,而是鎖定後續資產再開發效益。特別是在捷運站或知名商圈周邊,這類老屋以地價撐房價的特性日益明顯。這也意味著台北市開發者在尋找開發土地過程中,這類產品會走出一條新路。
投資老屋風險與機會
投資老屋等都更並非沒有風險。這類投資潛藏著產權不清、整合困難及修繕成本高昂三大風險。都更計畫平均耗時7至15年,期間需承擔維護與稅費成本,且居民整合、法規審查等變數繁多。成功案例能翻倍獲利,失敗則可能血本無歸。因此,投資者應具備資金耐力、法律與市場判斷力,並密切掌握政策動向。老屋投資適合長期佈局、眼光獨到且願意積極參與整合的人士。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北市可開發土地越來越稀缺,未來類似交易將持續出現
特別是在捷運站或知名商圈周邊,此類老屋以地價撐房價的特性將更趨明顯。對建商而言,這種取得土地的方式雖然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整合成本,但在素地稀缺的台北市場,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土地取得途徑。對老屋所有者來說,這波趨勢則提供了資產增值的新機會。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