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售個雕啊...屋主豬堅強,省下的服務費都變成心理治療費!| M傳媒
自售個雕啊...屋主豬堅強,省下的服務費都變成心理治療費!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這個標題正在買房知識家熱議。一篇自售屋主的真心話道出殘酷現實:以為在臉書、IG發文就能賣掉房子,結果換來的卻是無人問津、已讀不回,還有接不完的詐騙電話,讓不少自售族感同身受,直呼「這根本是我的寫照」。
「我以為把照片拍好看一點,價格開合理一點,應該很快就能賣掉。」
一位自售三個月仍零出價的屋主苦笑。這篇引發共鳴的貼文犀利點出當前自售屋主常見的三大迷思:首先是低估專業行銷的重要性,以為在社群媒體隨手張貼就能找到買家;其次是缺乏系統性曝光策略,無法有效觸及潛在購屋族群;最後是對市場行情認知不清,總幻想能賣出高於行情的價格。
更慘的是接到各種光怪陸離的詢問,「有人問能不能用比特幣交易,還有人說要用法器抵頭期款。」一位自售屋主無奈分享他的奇葩經歷。
房仲隱形價值
「客人總以為我們只是帶看房子,其實背後的作業複雜多了。」一位不願具名的房仲店長坦言。專業房仲公司擁有龐大的潛在買家資料庫,能快速匹配適合的買方,這是個人屋主難以企及的優勢。此外,房仲的專業攝影、文案撰寫、網路與實體通路整合等行銷資源,都能大幅提升物件的曝光效果。
有房仲私下計算:「光是專業攝影就要花五千到一萬,網路廣告一個月至少兩萬,還要有人24小時接電話,這些都是隱形成本。」
一般委託陷阱
近年來流行的「一般委託」模式,雖然能讓多組房仲同時銷售,增加曝光機會,但實務上卻可能衍生更多問題。資深房仲透露,這種做法容易導致「重複帶看」、「價格混亂」等狀況,反而降低成交效率。
「我們最怕接到一般委託,因為屋主可能同時跟十家房仲簽約,大家都怕做白工,自然不願意投入資源。」一位房仲業務直言,與其浪費時間在一般委託上,不如專心經營專任委託案件。
自售成功關鍵
從市場數據來看,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顯示,透過房仲成交的物件仍占市場大宗,自售成功的比例相對有限。特別是在當前買方市場的環境下,購屋者有更多選擇,自售物件若缺乏專業包裝與有效曝光,很容易就被淹沒在大量待售房屋中。
不過,還是有自售成功的案例。一位在兩週內順利賣掉房子的屋主分享秘訣:「我花一萬元請專業攝影,在591買了置頂廣告,還自己做了一個物件的專屬網頁,讓買家能清楚看到所有資訊。」
專家實用建議
對於堅持自售的屋主,房產專家建議幾個改善策略:首先是投資專業攝影與房屋美化,「乾淨整齊的照片是基本,最好還能拍個導覽影片」;其次是多元曝光,「除了591,也可以考慮FB精準廣告,鎖定特定區域的潛在買家」;最後是價格策略要務實,「參考周邊實價登錄,開價比行情低3-5%,創造搶手感」。
另外,也要做好心理準備,「自售很花時間,要能忍受各種奇怪的問題,還要懂得過濾詐騙。」
何時該找房仲?
「當你發現自己每天都在回一樣的問題,卻沒有人真正出價時,就是該找房仲的時候了。」一位從自售轉委託的屋主感慨。專家建議,如果自售一個月連一組誠意買方都沒有,就該考慮專業協助。
房仲業者也表示:「我們其實很樂意接手自售轉委託的案子,因為屋主已經認清現實,價格認知會比較務實。」
「省下的服務費,都變成時間成本和精神耗損了。」 一位從自售轉委託的屋主這樣總結。他的經驗或許正是最好的建議:在決定自售前,先誠實評估自己的時間、專業度和耐心。
自售房屋確實能省下可觀的服務費,但前提是要投入相對的時間與資源。
與其幻想跳過仲介還能賣得更高價,不如務實評估自身條件與市場現況。畢竟,成功賣屋的關鍵不在於省下多少服務費,而在於能否在合理時間內以符合市場的價格順利成交。下次考慮自售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我真的準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