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綁優惠」惹民怨!六都僅3成完成登記,財政部急研放寬
戶籍綁優惠」惹民怨!六都僅3成完成登記,財政部急研放寬
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新制引發的戶籍登記問題,反映政策與實際需求間的落差,需從制度設計、執行彈性及配套措施多面向檢討:
一、政策爭議核心
「戶籍綁優惠」的合理性
新制以戶籍作為自用住宅認定標準,忽略現代社會居住與戶籍分離的常態(如繼承祖厝、工作遷徙),尤其都會區高房價下「多屋但無親屬可遷籍」者(如單身、子女就學)權益受損。
衝擊特定族群
弱勢家庭:農漁保身分、社會補助領取者恐因遷籍喪失福利。
繼承不動產者:祖厝殘值低但具情感價值,被迫在稅負與保留祖產間抉擇。
地方執行差異
六都完成率懸殊(北市92% vs. 台中42%),除都會特性外,可能反映地方政府宣導力度或行政效率落差。
二、財政部研議放寬的可能方向
認定時間彈性化
擬放寬遷籍截止日,或採「申報承諾制」,允許補件證明實際居住事實(如水電帳單)。
替代證明方案
參考地價稅自用住宅規定,新增「實際居住」佐證方式,如配偶或直系親屬居住切結書。
分階段實施
針對繼承房產、特殊身分者設緩衝期,或按房屋價值分級適用(如低殘值祖厝降低標準)。
三、潛在配套建議
稅務與社福脫鉤:建立跨系統勾稽機制,避免遷籍影響補助資格。
多屋族專案:針對非自願持有多屋者(如繼承),提供部分面積優惠或差額分期。
稽核科技化:結合智慧電表數據輔助居住事實認定,減少對戶籍的依賴。
此爭議凸顯台灣「戶籍」功能過度擴張的結構性問題。建議參考國際經驗(如日本「住民票」與「稅務住所」分離制度),推動「居住事實」與「戶籍登記」脫鉤的稅制改革,方能根本解決因政策工具單一造成的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