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期款分期=建商佛心?小心「無痛購屋」變「終身痛苦」的付款陷阱
頭期款分期=建商佛心?小心「無痛購屋」變「終身痛苦」的付款陷阱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先生不用擔心,貸款不夠我們建商可以讓你分期!」走進預售屋接待中心,當你正為四年後貸款成數不足而煩惱時,代銷人員這句充滿「誠意」的話,像是一顆定心丸。但這顆定心丸,裡面包的究竟是解藥,還是讓你未來財務深陷泥淆的糖衣毒藥?近來,在低總價預售案中,「建商分期付款」方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儼然成為新一代的銷售話術王牌。這背後反映的,是年輕購屋族對未來極度不確定的集體焦慮,以及一個「先上車再說」的高風險心態。
分期付款是建商的「溫柔陷阱」?與其賭未來,不如認清現實
當「建商分期」這個選項出現時,很多購屋小白的第一反應是:「太好了,有後路!」但M觀點要戳破這個美好的泡泡:這條「後路」,本身就是一條更高風險的鋼索。它巧妙地把「你現在買不起」這個殘酷事實,轉化成了「你未來應該可以」的模糊期待,讓你在衝動下簽下那紙合約。
首先,我們必須看透建商提供分期的本質。
這絕對不是佛心來著,而是一種「加速成交」的商業手段。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與其讓客戶因為貸款疑慮而猶豫不決,不如提供一個彈性方案,先把合約簽下來,把客戶綁住。對建商而言,這筆分期款項是「應收帳款」,風險已部分轉嫁到你身上;但對你而言,這是一筆「負債」,而且是在銀行貸款這筆主要負債之外的「第二筆負債」。
再者,這個方案將所有的「不確定性風險」幾乎全部丟給了購屋者。
我們來拆解這顆炸彈的引信有哪些:
1. 「未來」的利率環境與貸款政策:現在是低利率,但四年後央行還會繼續寬鬆嗎?打房政策會不會讓銀行緊縮貸款成數?這些宏觀經濟的變數,沒人能保證。當你賭錯了,原本預期的八成貸款變成六成,那多出來的兩成,加上可能升息的利息,就會壓得你喘不過氣。
2. 「未來」的個人財務狀況:你能保證四年後你的收入只增不減嗎?不會換工作、不會生病、不會有家庭意外開銷?這份分期付款契約,等於是跟你未來的人生簽了一份「不得有任何閃失」的賣身契。一旦你的收入中斷或下滑,你不僅要面對銀行的房貸,還要面對建商催討分期款的壓力,雙重夾殺下,違約風險急遽升高。
3. 建商自身的「履約能力」:你有認真調查過這家建商的財務體質嗎?萬一建案施工延宕、甚至發生爛尾樓情況,你前面付的款項討不回來,後面的分期還要照付嗎?到時你將陷入「房子拿不到,錢卻一直付」的噩夢情境。
M觀點:「建商分期」充其量只是一個「緩衝墊」,絕非「安全網」。
它解決的是你「當下買不起的焦慮」,但完全沒有解決你「未來還不起的風險」。與其被銷售話術牽著鼻子走,不如回歸最根本的財務體檢。在簽約前,請用最保守的標準問自己:「如果四年後,我只能貸到六成五,利率升到3%,同時我必須開始償還建商的分期款,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這個情境讓你感到窒息,那這個房子現在就不該屬於你。
真正的購屋智慧,不是想方設法擠上車,而是確保自己上車後不會因為油門踩得太用力而翻車。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現金流為王」遠比「所有權幻覺」來得重要。別讓一個為了安身立命的「家」,在財務規劃的失準下,反而成了摧毀你生活品質的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