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10萬想靠信貸湊頭款買老屋 專家:用信貸補頭期是「自殺式購屋」
月入10萬想靠信貸湊頭款買老屋 專家:用信貸補頭期是「自殺式購屋」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月入10萬買450萬老屋,頭期款能用信貸湊嗎?」這樣的問題,最近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掀起熱烈討論。一位網友看中屋齡44年的老公寓,總價450萬元,打算用信用貸款補足頭期,並希望銀行能核貸七成。然而,看似聰明的「資金槓桿術」,在專家眼中卻是潛藏高風險的財務警訊。
老屋貸款現實:銀行「不敢貸太多」
對於超過40年屋齡的老房子,銀行幾乎都會降低風險承擔。實務上,房貸成數往往只有5至6成,七成幾乎是奢望。以450萬元為例,購屋人得準備至少180萬元自備款。若再以信貸湊足頭期,銀行審核時會把這筆信貸列為負債,導致房貸額度反而被壓低,變成「頭期沒補到,貸款還更少」。
信貸頭期:看似靈活,其實雙倍壓力
信貸利率通常高達3%至6%,遠高於房貸利率,一旦同時背上兩筆債務,每月現金流將被嚴重擠壓。以月入10萬元為例,銀行要求「負債收支比」不得超過三分之一,也就是每月還款不宜超過3.3萬元。但若同時攤還房貸與信貸,本金與利息加總往往超過4萬元,稍有突發支出,就可能陷入資金緊繃的惡性循環。
老屋翻修:別忽略「看不見」的支出
許多人誤以為450萬就能入住,但44年屋齡的老屋,問題往往不只在外觀。老舊電線、水管、防水層、地坪結構等都可能需全面更新,光是基礎修繕就要100萬起跳。若再考慮到裝潢與家具,整體支出輕易突破600萬元。許多購屋族因此出現「買得起房,修不起屋」的窘境。
財務現實:風險在「負債結構」
從銀行角度來看,信貸與房貸合併審核是常態,借款人的「整體還款能力」才是重點。當房屋殘值低、屋齡高、負債多時,銀行風控模型會自動下修貸款成數。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信貸+房貸」方案最終被打回票,因為看似可行的組合,實際上早已踩到銀行紅線。
M觀點:別用信貸堆出夢想,該先補的是現金流
對首購族而言,用信貸湊頭期款看似能「提前圓夢」,但本質上是一場以高利率換時間的賭局。當屋齡與利率雙重壓力並存,一旦市場反轉或收入不穩,就可能面臨「房價跌、貸款還不完」的風險。
賣厝阿明也提醒,房屋是一場長期財務戰,不是短期操作。買老屋前要清楚評估「貸得下來」與「還得起」是兩件事。真正的理財智慧,不是撐出房貸,而是撐得住生活。當財務安全感被掏空,再美的磚瓦,也會變成壓力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