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驚見「窗戶降級」!氣密窗、水密窗差在哪?新手購屋必學自保術
簽約驚見「窗戶降級」!氣密窗、水密窗差在哪?新手購屋必學自保術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首購族簽約前務必睜大眼睛!」一位準備簽約購買預售屋的網友焦急求助,表示已付訂金並詳讀契約書後,發現建材表上寫的是「氣密窗」,但當初在銷售中心與網路資料看到的都是「水密窗」。這種「契約與銷售說明不符」的狀況,讓第一次買房的他十分擔憂,畢竟氣密窗與水密窗在性能與價格上確實有差異。這個案例揭露預售屋市場常見的「建材降級」陷阱,許多購屋族在簽約後才發現實際建材與銷售時承諾的不同。
氣密窗VS水密窗:性能與價格差異
專家解釋,氣密窗主要強調防風、防塵功能,透過氣密條縮小窗框與窗扇之間的密合度。而水密窗/防颱窗則是氣密窗的進階版,特別強化防水與抗風壓性能,有些產品水密性甚至可達到100~150kg/m²(1000~1500PA),遠高於CNS國家標準的50kg/m²(500PA)。
簡單來說,水密窗在颱風來襲時更能有效防止雨水滲入,對於台灣多颱風的氣候環境尤其重要。價格方面,水密窗通常比普通氣密窗貴上10-20%,這也是為什麼建商可能在契約中「偷梁換柱」的原因。
預售屋契約常見陷阱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的查核結果顯示,預售屋契約內容整體不合格率達7.3%,其中「建材設備規格與銷售說明不符」是常見糾紛類型之一。台中市政府法制局也發現,預售屋消費爭議在2020年較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其中就包含建材規格與廣告不實的問題。
部分建商會以「個別磋商條款」為名,修改契約內容,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例如,明明銷售時展示的是高級水密窗,正式契約卻寫成普通氣密窗,若消費者未仔細核對,就可能吃悶虧。
購屋自救三步驟
面對這種狀況,專家建議採取以下行動:
1. 收集證據:整理銷售現場的照片、網路廣告截圖、銷售人員的對話紀錄等,證明建商確實曾承諾使用水密窗。這些在法律上都能作為證據。
2. 正式發文要求:以存證信函或正式書面要求建商澄清並修正契約內容,明確指出銷售說明與契約條文不符之處,要求將「氣密窗」更正為「水密窗」。
3. 善用審閱期:預售屋買賣契約通常有5天以上審閱期,在簽約前應逐條仔細核對。若發現問題,應堅持建商修正後再簽約,切勿在壓力下匆促簽字。
契約條文具體把關要點
內政部公告的「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是消費者的重要保障。在審閱契約時,應特別注意:
建材規格明確化:
要求建商在契約中明確記載窗戶的具體規格,包括氣密等級、水密等級、抗風壓係數等數字標準,而不只是籠統的「氣密窗」三個字。
品牌與型號標示:
若可能,要求建商註明窗戶的品牌與型號,避免日後爭議。
違約罰則:
確認契約中是否有針對建材設備規格不符的罰則條款,確保建商若未提供承諾的建材需負擔違約責任。
官方資源與求助管道
若與建商協商未果,消費者可以尋求官方協助。各縣市政府地政局(處)及消費者服務中心都提供相關諮詢,也可撥打消費者服務專線「1950」尋求幫助。此外,行政院消保會的官方網站也提供預售屋買賣契約的範本與注意事項,可供參考。
M觀點
與其事後補救,不如簽約前多花時間審閱契約細節。氣密窗與水密窗的差異不僅在價格,更關乎未來居住品質與安全。建議消費者在簽約時,堅持將所有口頭承諾與銷售資料內容寫於契約中,並具體註明規格標準。畢竟,買房是人生重大決定,一點疏忽可能造成長遠遺憾。在這個消費意識抬頭的時代,與其完全信任建商良心,不如相信白紙黑字的契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