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政策新方向:混居融合、租金分級 兼顧弱勢與公平性
社宅政策新方向:混居融合、租金分級 兼顧弱勢與公平性
為落實居住正義,政府推動「八年百萬戶租屋家庭支持計畫」,目標透過興建社會住宅、擴大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等措施,滿足不同族群的居住需求。然而,外界關注經濟弱勢標準是否放寬、租金分級是否調整等議題。內政部次長董建宏強調,社會住宅應以「混居」為核心,避免過度集中弱勢族群導致標籤化,同時租金訂定將參考市場行情,確保負擔率不超過收入的30%,符合國際標準。
社宅現況:全台已突破20萬戶
截至2025年2月,政府直接興建的社會住宅達12.1萬戶,包租代管有效契約數8.6萬戶,累計媒合近15萬戶,總量突破20.7萬戶。此外,租金補貼核定戶數超過60萬戶,顯示政策已逐步擴大覆蓋面。
弱勢比例與標籤化難題
現行《住宅法》規定,社宅須保留一定比例給經濟或社會弱勢,但若比例過高,可能引發「貧民集中」的負面標籤,反而背離「多元融合」的初衷。董建宏指出,政策須平衡資源分配,避免過度傾斜影響民間參與意願。未來將持續評估弱勢族群的實際需求,確保社宅資源合理運用。
租金分級制 減輕負擔
內政部已研擬「租金分級收費原則」,依據租戶經濟狀況調整租金,並參考中古屋行情訂定上限,目標讓租金負擔率低於收入的30%。例如:
低收入戶:適用最低租金級距,減輕壓力。
一般家庭:租金貼近市場折數,但仍低於周邊行情。
此外,政府正研議租金調整機制,避免一次性調漲衝擊租戶,並檢討承租人財產限制,確保資源分配公平。
精準需求調查 優化政策
為更掌握民眾需求,國土管理署進行「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蒐集對社宅的意願、可負擔租金、理想租期等數據,作為未來規劃依據。內政部將持續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合作,滾動檢討政策,讓社宅真正發揮安定居住的功能。
未來挑戰:平衡供需與社會融合
社宅政策需在「照顧弱勢」與「避免標籤化」間取得平衡,同時確保租金訂定合理、資源分配公平。隨著百萬戶計畫推進,如何擴大供給、優化媒合機制,將是下一階段關鍵。政府也呼籲民間房東參與包租代管,共同健全租屋市場,實現居住正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