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資金監管革命!建商動用每分錢都要他點頭 爛尾樓惡夢終結?
都更資金監管革命!建商動用每分錢都要他點頭 爛尾樓惡夢終結?
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向來被視為改善居住環境、促進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但隨著市場上爛尾樓、延宕工期甚至資金斷鏈等爭議層出不窮,一項新機制逐漸浮上檯面,是否應該強制要求都更危老建案的貸款資金,全額交由第三方專戶監管?這個問題不僅攸關消費者購屋安全,更關係到建築業的運作模式與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
在傳統做法中,建商通常自行掌控建案資金,銀行雖然會在貸款前進行風險審核,但後續資金流向大多缺乏透明度。若建商因資金調度不當或財務管理出現問題,極易導致工程停擺,甚至演變成爛尾樓,最終受害的往往是購屋者與合作廠商。也因此,推動「貸款資金全額信託監管」的聲音愈來愈大,認為只有透過第三方嚴格把關,才能真正杜絕風險。
支持者認為,將建案貸款存入第三方信託專戶,由專業金融機構審核並分階段撥付,可以確保資金專款專用,避免建商私自挪用或因財務問題影響工程。這對購屋者而言是一種強而有力的保障,也能讓地主放心參與危老重建。尤其在危老案件中,往往涉及數十位甚至上百位地主的權益,若工程因資金問題延誤,衝擊不僅是金錢,更是整個社區更新的希望。
然而,問題的另一面在於,這樣的制度真的能完全解決建案風險嗎?
部分中小型建商擔心,全面信託將增加成本,因為每一筆資金動支都需經過審核,行政流程更為繁瑣,也可能導致施工進度受到影響。再者,信託費用由誰來承擔?若最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是否會推升購屋成本,反而讓「保障」變成另一種負擔?
金融機構則普遍對此制度抱持正面態度。
銀行長期以來承擔建案融資的風險,若導入信託監管,能有效降低壞帳與爛尾風險。未來,若市場逐步形成共識,銀行甚至可能將「是否採用信託監管」視為融資條件之一。換言之,沒有導入信託的建案,可能難以取得融資或優惠利率,市場也會逐步淘汰資金管理不透明的業者。
在消費者端,購屋族普遍對這項制度抱有期待。
近年來,不少民眾在預售階段繳納款項後卻遇到建商停工,無法如期交屋的案例屢見不鮮。若資金有第三方監管,至少能降低這類悲劇的發生,讓消費者更安心進場。不過,也有專家提醒,信託監管雖然是重要的一步,但建案能否順利完工,仍涉及工程規劃、營造品質與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不能寄望於單一制度解決所有問題。
因此,問題的核心回到「如何設計合理的制度」。
信託監管是否能兼顧安全與效率,端看政府、金融機構與建築業如何協調。例如,針對大型建案可以要求全面信託,而對中小規模建商則設計簡化流程或提供費用補助,讓制度更具彈性。唯有如此,才能讓保障不流於形式,真正落實於市場。
阿明觀點,貸款資金全額交由第三方監管,無疑能提升都更危老建案的透明度,降低爛尾風險,對消費者與銀行而言都是重大利多。但如何平衡監管成本與建案效率,仍是一大挑戰。或許可以說,這不僅是一項新制度的落實,更是一場關於「安全與效率如何取捨」的社會對話。隨著配套措施逐步到位,未來都更危老建案能否因而加速推動,將成為台灣都市更新成敗的關鍵觀察點。M傳媒 https://94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