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建築爆紅!建商搶蓋「會呼吸的房子」,綠建築溢價15%成房市新寵
淨零建築爆紅!建商搶蓋「會呼吸的房子」,綠建築溢價15%成房市新寵
2030年公有新建築全面近零碳,綠建築商辦租金多10%,這幾家建商已搶得先機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2050淨零碳排目標驅動下,台灣淨零建築轉型正全面加速。根據內政部規劃,政府已設定明確三階段目標: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這波綠色轉型不僅是政策要求,更成為建商提升產品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策略。
公部門率先啟動,社宅全面導入綠建築
這波建築革命由公部門率先啟動。內政部已函頒要求各類公有建築分年分階段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預計至2026年7月1日,公有新建建築物可提前達標。社會住宅更是重點項目,規定所有社會住宅均需取得綠建築標章,國家住都中心興建的社會住宅已提前自2023年起全面導入建築能效1級以上的規劃設計。
成本增幅僅3-5%,長期效益驚人
令人意外的是,推動淨零建築並未大幅增加成本。根據內政部依興建社宅經驗估算,提高能源效率的增加成本多在家電設備部分,目前多數住宅使用LED照明設備、一級節能空調設備與高效能家電,就可達到節能要求。建築外殼隔熱系統的規範雖會增加部分成本,但這些投資可在長期能源節省中回收。
綠建築三大市場優勢:溢價、獎勵、品牌價值
對民間建商而言,綠建築帶來三大市場優勢:提升售價與租金、爭取容積獎勵、增強品牌形象。研究顯示,綠建築商辦租金可比一般建築高出5-10%,且外商公司對綠建築規劃的辦公室接受度特別高。這也解釋了為何品牌建商如麗晨、陸府、豐邑及北部建商勤美、亞昕紛紛推出宜居綠建築案。
地方政府加碼補助,最高80萬元
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補助政策。高雄市明定2030年減碳30%、2050年達淨零目標,提供建築物立體綠化及綠屋頂補助,每案最高補助額度80萬元。台中市自2019年起推動「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迄今已核發287案、完工45案,設置1萬1024株小喬木,固碳量增加4642公噸。
創新案例:植生綠瀑、雙外皮牆、3000棵大喬木
實際案例顯示綠建築設計的創新應用。豐邑建設「文心O'LIVE」案例中,建築立面打造綿延百米的植生綠瀑;麗晨建設总部「丰二三」採用「Double Skin」雙外皮牆設計節能;陸府建設則在台中50多個社區中種植超過3,000棵大喬木。這些設計不僅美化城市天際線,更實質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專家觀點:從合規要求到競爭優勢
淨零建築已從政策要求轉變為市場競爭力關鍵,這種轉變背後有幾個重要趨勢值得關注:
資產增值:綠建築認證已成為實質的資產增值工具,獲得LEED或EEWH認證的建築,在租金收益和資產價值上通常有5-15%的溢價空間
消費偏好改變:現代購屋者不僅看重地段與價格,更重視健康居住環境與永續價值
成本下降:隨著節能技術普及與規模經濟效應,綠建築的造價增幅已從早期的10-15%降至目前的3-5%,投資回收期大幅縮短
建議消費者在選擇綠建築時,可注意幾個關鍵指標:能源效率等級、植栽規劃、智慧管理系統。對建商而言,淨零建築不應只是符合法規要求,更應視為產品差異化的機會。透過創新的綠化設計與節能技術,不僅能獲得容積獎勵,更能打造具市場辨識度的品牌特色,在競爭激烈的房市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