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
貸款
房仲
社宅
修繕
Line
買房後被親友酸爆?「住嘴!這是我的人生選擇」
日盈社宅

買房後被親友酸爆?「住嘴!這是我的人生選擇」

2025/10/13 |  14 | 加入最愛

買房後被親友酸爆?「住嘴!這是我的人生選擇」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怎麼不買大樓?」「買這麼小怎麼住?」「為什麼不直上北市?」這些刺耳的質疑,是許多購屋族交屋後最常聽到的「關心」。一位剛完成購屋夢的網友無奈表示,自從買房後,周遭親友的酸言酸語就不曾停過,最讓人無言的是,那些給意見的人從來不會問:「需要幫忙嗎?」或是直接贊助頭期款,只出一張嘴的批評最讓人心累。

 

「賣厝阿明」分析,台灣人普遍有「好為人師」習慣

尤其對他人的人生重大決定特別熱衷給意見。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行為往往源自於「比較心態」與「自我優越感」的展現。事實上,每間房子都是購屋者在當下條件中做出的最適選擇,旁人難以理解背後的完整考量。

 

實務上,購屋決策需要平衡預算限制、通勤時間、生活機能、未來規劃等多重因素。可能是為了縮短通勤時間選擇小宅,可能是為了避開北市高單價而選擇蛋白區,這些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與其質疑別人的選擇,不如尊重每個人的居住正義。

 

台灣特有「房產指導員」文化 

台灣社會存在一種特殊現象「全民皆房產專家」。無論有沒有買房經驗,大家都喜歡對別人的購屋決定品頭論足。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台灣人對房地產的過度關注,以及將房產視為人生成就指標的扭曲價值觀。

 

更諷刺的是,這些「熱心指導」的親友,往往自己也沒有理想的居住環境。心理師建議,面對這種情況,可以練習「選擇性聆聽」,理解這些話語背後可能隱含的關心,但不必全盤接受負面評價。

 

建立健康購屋價值觀 

購屋者應該建立正確的心態:房子是買來自己住,不是買給別人看的。重要的是符合自身需求,而不是滿足他人的期待。

以下幾個思考方向可以提供參考:

預算現實:在可負擔範圍內選擇最合適的物件

生活品質:通勤時間、生活圈是否符合個人需求 

未來規劃:是否滿足未來5-10年的生活變化

財務健康:房貸支出是否影響其他人生目標

 

與其在意他人眼光,不如專注於打造自己的理想生活。畢竟,每天回家後的真實感受,遠比旁人的三言兩語來得重要。

 

面對親友「關心」,可準備幾套標準回應:

「這間房子很符合我現在的需求」

「買房要考慮很多面向,我做了最適合的選擇」 

「謝謝關心,我住得很開心」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這間很適合我」

 

重點是保持自信與堅定,不需要過度解釋或防衛。如果對方持續追擊,可以禮貌但明確地表示:「這是我的決定,我很滿意。」

 

M觀點 買房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不該成為滿足他人期待的表演

與其浪費時間回應各種酸言酸語,不如把精力用在打造溫馨的家。記住:那些只出一張嘴的人,不會幫你付房貸,也不會在你每天回家時給你擁抱。真正的智慧,是學會分辨什麼是值得在意的聲音,什麼只是背景噪音。畢竟,活得自在,遠比活得符合期待更重要。在這個高房價的時代,能夠擁有自己的窩已經很不容易,何必讓別人的幾句話,破壞這份得來不易的成就感?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