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制與老屋危機的雙重夾擊 台灣都市更新陷僵局
金融管制與老屋危機的雙重夾擊 台灣都市更新陷僵局
台灣正面臨「人屋雙老」的結構性危機,全台超過50%住宅屋齡已逾30年,其中台北市更為嚴峻,44.6%房屋稅繳納者為65歲以上長者,高齡人口與老舊建築交織,形成都市更新的巨大挑戰。然而,央行持續緊盯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最新數據顯示仍高達37.1%,金融管制政策雖旨在防範投機風險,卻也間接導致都更資金斷鏈,使老屋更新陷入「金融安全」與「居住安全」的兩難困境。
四大門檻阻礙都更 金融管制加劇資金困境
內政部統計顯示,全台30年以上老屋占比過半,但每年核定都更案僅約40件,危老重建雖有1,874件,但多屬小規模改建,遠不及百萬戶老屋的更新需求。台北市情況更為嚴峻,高齡屋主比例高,加上繼承導致的產權碎片化,使得整合難度倍增。
當前都更面臨四大關鍵障礙:
1. 產權整合困境:都更需75%~80%住戶同意,危老重建甚至要求100%共識,多代繼承使產權分散,整合效率低落。
2. 基地規模限制:台北市自劃更新單元需達302.5坪,500坪以下小型基地成功率僅17%,大面積整合更為困難。
3. 資金缺口擴大: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下,第二戶貸款成數降至5成,第三戶及豪宅僅3成,換屋族資金周轉困難,建商融資也受影響。
4. 耐震安全隱憂:全台1/3老屋鄰近活動斷層,耐震能力不足,若遇強震恐釀重大災害,風險不亞於金融體系衝擊。
央行管制雖抑制投機,卻也壓縮都更資金動能。不動產開發公會指出,信用緊縮使建商開發意願降低,換屋族因貸款限制難以搬遷,政策保護金融穩定,卻可能犧牲居住安全。
政策調整刻不容緩 需平衡金融與都市安全
專家呼籲,政府應重新審視金融管制對都更的衝擊,例如設立「都更專項貸款」、放寬「以一換一」換屋認定,或針對高齡屋主提供稅賦優惠,以加速危險老屋更新。同時,簡化行政程序、降低同意門檻,並結合容積獎勵,才能突破當前都更僵局。
金融穩定與都市安全不該是零和遊戲,若放任老屋在資金斷鏈中持續腐朽,恐釀成更大的社會與經濟風險。政策制定者需在防範投機與促進更新間找到平衡,才能真正解決台灣的「人屋雙老」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