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個家!當房間小到輪椅轉不過彎 專家警告:高齡地雷屋正吞噬下一代
我想有個家!當房間小到輪椅轉不過彎 專家警告:高齡地雷屋正吞噬下一代
【M傳媒-房產中心報導】
「現在的新房子,房間小到連輪椅都轉不過彎,廁所窄到便盆椅進不去⋯⋯」一位網友在社群平台上的沉痛發文,道出許多人心中共同的憂慮。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我們卻發現,不僅養護中心只能讓人「勉強活著」,連自己的家也難以安心終老。當參觀養護中心成為中年子女的必修課,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機能匱乏、缺乏尊嚴的晚年景象。這不只是個人困境,更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迫切課題。
走進現代新建案,會發現一個矛盾現象:
公設比不斷攀升,但實際居住空間卻日益縮水。主臥室剛好只能放下雙人床,次臥室更是僅容轉身。這樣的空间規劃,完全無法應對高齡者可能需要的輪椅、助行器或照護設備。更令人擔憂的是,衛浴空間的設計往往忽略了行動不便者的需求,門檻過高、空間過窄,讓簡單的如廁沐浴都成為高風險行為。
建築師私下坦言,在土地成本高漲的壓力下,建商為了控制總價,只能壓縮室內空間。這種「總價導向」的開發思維,造就了大量不符合全齡居住需求的住宅產品。當我們的房屋壽命動輒五十年,卻無法適應住戶從青年到老年的生命歷程,這無疑是種資源浪費。
參觀養護中心的經驗,更讓人感到憂心。
多數機構仍停留在「維持生命」的基本層次,缺乏對生活品質的重視。整齊劃一的床鋪、有限的活動空間、制式化的作息安排,讓長者失去了自主與尊嚴。更令人遺憾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往往被忽略,缺乏適合不同能力的活動設計,讓許多長者在機構中逐漸失去活力。
業者也有苦衷,在人力成本高漲、法規限制嚴格的環境下,要同時兼顧照護品質與合理收費確實是巨大挑戰。然而,這不該成為停滯不前的藉口。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步入高齡,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迫切。
值得慶幸的是,市場已開始出現改變的契機。
部分建商推出「全齡住宅」概念,透過通用設計讓空間能隨生命階段調整。例如可拆卸的隔間牆、預留輪椅迴轉空間、無障礙衛浴等。雖然這類產品目前仍屬小眾,但顯示業界已開始正視問題。
在養護領域,也出現新型態的服務模式。
結合日間照顧、社區互助的「在地安老」方案,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專業照護。這些創新雖然規模尚小,卻為未來提供了可能的發展方向。
要真正解決問題,需要政策引導與市場創新的共同努力。
在建築法規方面,或許可以考慮將無障礙設計納入基本規範,而非僅限於公共空間。在養護機構評鑑中,也應該將「生活品質」指標提升到與「照護品質」同等重要的位置。
對個人而言,在選擇居住空間時,也應該將「全齡適用」納入考量。
與其追求華麗的裝潢,不如重視空間的彈性與可及性。這些選擇不僅是為父母考量,更是為未來的自己做好準備。
台灣的高齡化不是突然發生的危機,而是可預見的挑戰。
我們需要的不是華麗的口號,而是從居住空間到照護體系的全盤革新。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選擇的地方,有尊嚴地老去,這應該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
M觀點:當我們重新思考「家」的意義,或許會發現,它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承載生命各個階段的重要空間。打造適合高齡社會的居住環境,是現在就必須開始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