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
貸款
房仲
社宅
修繕
Line
繼承人繼承土地後發現分配不均怎麼辦?專家教你補救方案
日盈社宅

繼承人繼承土地後發現分配不均怎麼辦?專家教你補救方案

2025/10/13 |  18 | 加入最愛

繼承人繼承土地後發現分配不均怎麼辦?專家教你補救方案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一紙繼承登記背後,隱藏著多少家庭的地雷?當土地分配塵埃落定,才驚覺「分錯了」的懊悔,正困擾著無數台灣家庭。

 

「我們兩人都繼承了土地,也已完成登記,但事後我才發現,其中一塊最有發展潛力的土地分給了對方,現在覺得很不公平⋯⋯」這是一位網友在論壇上的求助,也是許多台灣家庭共同面臨的難題。

 

當繼承完成後,其中一方才驚覺土地分配不均,特別是具有開發價值的精華地段已登記在他人名下,這種「事後諸葛」的懊悔,究竟有無補救措施?

 

已成定局的土地分配,還有救嗎?

繼承登記一旦完成,法律上財產歸屬就已確定。針對網友提到的「已經登記給對方,但事後覺得分配不均」的狀況,法律專家表示,這確實是個棘手難題。

 

如果繼承人們在辦理登記前就達成協議,將土地直接登記為「共同共有」,所有繼承人將共同擁有每塊土地持分,就能避免後續的分配爭議,也不會涉及贈與稅問題。

 

遺產稅的免稅額可達1,333萬元,加上喪葬費、配偶扣除額等,總免稅額可達2,024萬元,這使得繼承成為許多家庭首選的財產移轉方式。

 

問題在於,當繼承人們選擇「分別共有」或直接將特定地塊登記在個人名下時,就像網友面臨的狀況,一旦完成登記,事後反悔的空間就非常有限。

 

常見的補救措施與風險

針對已完成的繼承登記,若一方事後認為分配不公,實務上有幾種可能的補救途徑:

 

重新協商與協議:雙方可以透過簽訂新的協議書,約定對特定土地的未來處分收益進行重新分配。這種方式雖不涉及所有權變更,但可透過契約保障雙方權益。

然而,這種私人協議的執行力有限,若對方事後不履行,仍需透過訴訟解決。

 

「附負擔贈與」規劃:若希望直接調整土地所有權,可考慮採用「附負擔贈與」方式,將部分持分過戶給認為分配不公的一方。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受贈人所負擔的稅費可以列為贈與扣除額,在年度報稅時扣除。但缺點是可能產生贈與稅負擔,且若土地價值超過每年244萬元的免稅額,仍需課稅。

 

信託規劃:將爭議土地設立信託,逐步將信託受益權分配給認為分配不公的一方,可控制贈與時點與稅負。這種方式較為複雜,但能有效管理財產並避免立即的稅負衝擊。

 

稅務陷阱:不可輕忽的挑戰

在嘗試補救分配不均的問題時,稅務問題是最需要留意的關鍵。

 

若直接辦理所有權移轉,依《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二親等以內親屬間的財產買賣,除非能提出支付價款的確實證明,否則將以贈與論,課徵贈與稅。

 

根據114年新制,贈與稅按贈與淨額累進課徵:2,811萬元以下課徵10%、超過2,811萬元至5,621萬元課徵281.1萬元加超過部分的15%、超過5,621萬元課徵702.6萬元加超過部分的20%。

 

除此之外,還可能產生土地增值稅,稅率為20%、30%、40%三級距,以及契稅(土地公告現值的6%)和印花稅(移轉契約金額的0.1%)。

 

專業人士實務建議

面對如此複雜的法律與稅務問題,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專業地政士建議,以下情況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涉及高額土地價值,需精確稅務規劃;需要協助準備契約、申報稅務及土地登記;共有人間意見不一。

 

如果繼承人們在登記前就能預見可能產生的爭議,最佳策略仍是選擇「共同共有」登記方式,雖然後續處分土地需全體共有人同意,但能避免分配不公的爭議。

 

若土地已經登記為分別共有,持分土地贈與雖然可以自己處理,但實務上會建議找代書或律師協助,這樣更省時也能避免紛爭。

 

M觀點:

土地繼承就像一場無法重來的考試,答題前務必深思熟慮。與其事後懊悔,不如在辦理繼承登記前,選擇「共同共有」方式保留彈性,或詳細評估每塊土地的未來發展潛力再行分配。畢竟,親情無價,但土地分配不均卻可能讓親情變調。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