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
貸款
房仲
社宅
修繕
Line
網友嗆 是老屋就應該便宜賣? 建築成本說法掀房價論戰
日盈社宅

網友嗆 是老屋就應該便宜賣? 建築成本說法掀房價論戰

2025/10/11 |  29 | 加入最愛

網友嗆 是老屋就應該便宜賣? 建築成本說法掀房價論戰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50年老房建築成本低,不就要賣便宜點?」一名網友在買房知識家犀利發問,引發網友熱議,也戳破當前房價矛盾現象:建商不斷強調營造成本上揚導致房價高漲,但屋齡數十年的老屋卻跟著新屋行情水漲船高,形成「新屋漲價,老屋跟漲」獨特現象。

 

從建築成本角度來看,這名網友的疑問似乎有理

確實,50年前的房屋營造成本遠低於今日,同樣格局與坪數的房子,當初造價或許只有現在新建案的一半甚至更低,按理說應該反映在售價上。然而,現實市場卻並不遵循這個邏輯。在台灣都會區,老屋不僅沒有因折舊而降價,反而因為區域房價整體上揚而持續堅挺,甚至屢創新高。

 

房產業者分析,關鍵在於「土地價值」

以台北市為例,精華區土地價值佔房屋總價的比例往往超過七成,建築本身價值相對有限。也因此,即使是屋況不佳、需要翻修的老公寓,只要座落在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善的地段,仍可維持高價。對買方而言,土地持分及未來都更或重建的潛力,遠比建築本身更具吸引力。

 

都會區房市「價格連動效應」

當新推案創下高價,周邊中古屋便以此作為定價參考,形成「新屋領漲、中古屋跟漲」的價格階梯。這種價格錨定現象,使老屋價格逐漸與原始建築成本脫鉤,轉而由市場供需與區域發展前景主導。尤其在捷運沿線或重劃區,房價漲幅往往比其他區域更明顯,老屋也難以置身事外。

 

老屋價格支撐力道主要來自三個面向:

土地價值、都更重建潛力,以及區位稀缺性。特別是在雙北核心區段,土地供給稀少,即使建築成本早已攤提完畢,仍能維持驚人身價。達人舉例,即便是建於民國60年代的老公寓,只要位於捷運站步行範圍內,成交單價往往超過新建案周邊同坪數的六成,顯示市場對地段的重視遠高於建築本身。

 

M觀點

建築成本只是房價組成要素之一,並非決定價格唯一因素。務實評估自身財務能力、居住需求,以及區域發展潛力,才是做出明智購屋決策的關鍵。畢竟,在房價問題上,成本與價值從來不是等號,市場供需才是最終的價格決定者,而懂得看穿這層邏輯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性買方。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