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Line帳號

台北市「新生兒逆勢增」卻留不住人?

台北市「新生兒逆勢增」卻留不住人?

2025/03/31 |  409 | 加入最愛

台北市「新生兒逆勢增」卻留不住人?

聯合報最新數據分析顯示,六都首長施政成效中,「人口成長」成為關鍵指標。台北市在少子化海嘯中出現特殊現象:儘管新生兒人數連續3年正成長,成為六都唯一生育率突破1的城市,卻仍難擋「脫北潮」,總人口數在2023年短暫回升後,2024年再度跌破250萬大關。

 

台北市的生育奇蹟:政策撒錢真有效?

蔣萬安上任後端出「催生組合拳」:

生育獎勵翻倍:首胎從2萬加碼至4萬元,2023年新生兒達1.7萬人,較2022年增11.8%

托育量能擴增:臨時托育據點從11處增至23處,公托候補名單卻仍高達4,427人(需求是供給的2.3倍)

住房政策助攻:推出「幸福住宅」、好孕專車,並成立六都唯一「人口對策委員會」

 

但學者點出盲點:

台大教授薛承泰直言,經濟誘因已出現「政策疲乏」:「當生育率跌破1.3防線,撒錢就像給癌症病人吃止痛藥,必須從就業、房價、教育等結構面動手術。」

 

脫北潮真相:年輕人的雙重擠壓

數據顯示台北正面臨「生得起,但住不起」的困境:

人口流失:淨遷徙連續6年負成長,2024年總人口249萬,較疫情前260萬減少11

房價壓力:平均購屋總價2,755萬,需不吃不喝16.2年(2023年內政部房價所得比)

替代選擇:桃園、基隆因交通改善吸走「台北上班族」,形成「戶籍在外、工作在內」的衛星化現象

 

台南大學教授王光旭分析:「台北就像精品店,生育政策是折扣券,但年輕人連進場費(頭期款)都付不起。」

 

北北基桃共生圈

台大副教授陳玉華提醒:「與其單打獨鬥,不如與新北、基隆、桃園共推『跨市育兒券』,承認人口流動現實。」

 

公托改革

社會局雖稱今年將增5處公托(+96名額),但家長團體要求:「應強制新建案保留托育空間,比照停車位規範。」

 

六都比較:誰的生育政策最治本?

桃園:出生率六都最高,但2023年新生兒仍減21%(房價較低但就業機會有限)

台中:推「生育津貼疊加制」第三胎領6萬,但5年新生兒數跌28%

高雄:首創「坐月子到宅服務」,卻難擋人口老化衝擊

 

台北市的特殊處境反映台灣少子化深水區難題:當一座城市的生存成本與育兒政策出現落差,再高的生育獎勵也難扭轉「生在此,活在他處」的移民潮。蔣萬安團隊坦言,下一步將鎖定「25-35歲潛在育齡族」設計居住方案,但能否用「住得起」取代「生得起」的口號,將是人口保衛戰的關鍵轉折。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