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勸買又勸賣是潛規則?網友怒揭業界現況 專家:成交才是唯一真相 | M傳媒
房仲勸買又勸賣是潛規則?網友怒揭業界現況 專家:成交才是唯一真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仲是不是永遠都在勸買、勸賣?」近期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內,一名網友的一段抱怨瞬間引爆熱烈討論。他直指房仲不管遇到買方還是賣方,「通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你成交!」這句話道出不少民眾的心聲,也再次讓房仲產業的「佣金本質」成為焦點話題。
這位網友無奈表示,只要他一提到「最近有點想賣房」,房仲立刻熱情到爆,電話、訊息狂催,彷彿晚一天沒賣就會虧損上百萬。但當他反過來跟房仲說「其實我也考慮買房」,房仲也同樣激情加碼,「超適合你」、「現在不買以後更貴」、「再考慮就沒了」的劇本馬上上演。
網友苦笑說,房仲的建議聽起來都很像「為你好」,但其實大家心裡都懂:
「成交他才有賺頭啦!」甚至有人在留言區直言,「買賣雙方只要誰動一下,房仲就能收佣金;你買錯他也不會虧,你賣錯他更不會痛,因為你下一次再交易,他又可以再賺一次。」
房市社團中也有網友補充:「真的有良心的房仲還是有啦,但就像日本製造的壓縮機一樣稀少。」
不動產專家分析,這其實不是房仲「壞」,而是商業模式如此設計。房仲的工作就是中介交易,也就是俗稱的「撮合」。手上物件越多、買家越多,組合選項就越多,越能提高成交率,自然就越積極推案。「對房仲來說,沒有成交,就沒有收入。」
專家進一步指出,消費者常誤以為房仲給的建議都完全站在自己立場,但交易中最現實的就是,房仲的立場永遠是「促成這筆案子」,這是制度的本質,而不是個人好壞問題。
然而,專家也強調,市場上仍存在少數真正以專業為核心的房仲。
他們會在成交前協助客戶了解財務能力、區域行情、個案風險,甚至會直接建議「你不適合買」、「這間不值得買」。但這類「專業顧問型房仲」比例確實偏低,多數業者仍然以業績為主要考量。
房產顧問提醒,民眾面對房仲時,最重要不是防備心,而是要有「判斷力」。
建議民眾在做決定前至少做到三件事:
第一,多聽不同房仲的說法,不要完全依賴單一來源。
第二,自己先掌握財務與需求,清楚知道能承擔多少風險。
第三,必要時可尋求第三方專業,例如估價師、地政士或律師,避免被情緒性資訊影響。
房子不是飲料,說買就買、說賣就賣。
房仲本來就以成交為目標,這是市場常態,但民眾不能因此把自己的人生大事交給別人決定。真正聰明的買賣方,會把房仲的話當成其中一個參考,最終仍靠「自己的判斷」下決定。畢竟,一棟房子牽動的是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穩健思考、冷靜評估,永遠比情緒與催促更值得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