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老社區變身記!25棟公寓翻身23層新大樓,熱心嬤拚出都更奇蹟
三重老社區變身記!25棟公寓翻身23層新大樓,熱心嬤拚出都更奇蹟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從被趕出門到住進新大樓,這群三重老鄰居花了7年寫下都更傳奇!」一位自營商老闆娘帶著兒子、女兒,從什麼都不懂的外行人,到成功整合25棟老舊公寓,即將華麗變身為23層RC新大樓。這個故事不只是老屋重建,更是一群平凡人用熱情與堅持,證明自主更新不是夢的動人歷程。
走在三重中正南路上,看著那一排40、50年的老舊公寓,很難想像這裡即將崛起一棟23層的全新大樓。這個由在地居民自發推動的都更案,就像台灣老社區更新的縮影,充滿了挫折、轉折與希望。
從門外漢到都更專家蛻變
故事要從7年前說起,自營商老闆娘郭廖秀梅只是試探性地問問鄰居們對都更的想法,沒想到一呼百應。從最初中正南路146至170號的一排公寓,到後來仁化街鄰居也加入,基地面積一下子擴大到千坪規模。
「剛開始什麼都不懂,我們都是外行人。」郭廖秀梅坦言,只是覺得房子老了,加上年紀大不想爬樓梯,才走上都更這條路。這種單純的動機,反而成為最強大的推動力。在她兒子的協助下,社區在2021年1月正式成立自主更新會,踏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500萬保證金震撼教育
都更路上第一個關卡就來得又急又猛。當時新北市「都更二箭」政策即將在2021年6月底截止,為了保住10%的容積獎勵,必須在期限前繳交500萬元保證金。
這個數字對一般社區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郭廖秀梅沒有放棄。她說服住戶用每股5萬元的方式分股認購,短短兩週內就湊足500萬元,成功保住珍貴的容積獎勵。這種驚人的凝聚力,連新北住都中心的專業人員都為之動容。
疫情中的孤軍奮戰
正當一切看似順利時,疫情來攪局,不能公開聚會讓整合工作陷入困境。郭廖秀梅回憶那段最辛苦的日子:「我就循著地址一個一個登門拜訪,不乏被拒於門外,甚至被趕出來的狀況。」
這種「一個都不能少」的堅持,正是都更成功的关键。她讓每位地主都知道:「你們的家,準備要都更了。」這種面對面的溝通,雖然辛苦,卻是最有效的方式。
專業團隊的及時雨
就在推動陷入瓶頸時,郭廖秀梅的女兒看不下去,毅然轉行進入房產相關行業,並主動聯繫新北住都中心尋求協助。這個決定成為整個案子的轉捩點。
新北住都中心綜合業務二部代理經理陳沛蕎表示,當初對這個更新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住戶為了保住容積獎勵,能在短時間內自籌500萬元,「讓我們見識到了住戶想推動都更的熱情與決心。」
住都中心前後開了約20場會議,逐步讓住戶了解都更的概念與程序。這種專業的輔導,讓原本只有五到六成同意比例的社區,最終提升到86%的報核門檻。
從自主更新到專業合作的智慧轉彎
這個案子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原本住戶想要走自主更新,但在專業評估後,發現風險過高,最後決定轉軌找建商合作。這個轉變其實展現了務實的智慧。
新北住都中心與「新北都更大聯盟」合作,協助完成重建可行性評估,並在2023年底公開招商,最後由信銓建設取得實施者資格。住都中心則擔任專案顧問,以公正第三方角色作為地主與建商間的橋梁。
這種「專業分工」的模式,可能是未來老社區都更的最佳解方。住戶保有主導權,專業事務交給專業團隊,各司其職,讓都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M觀點:美好家園的期待
現在,這個歷經7年奮鬥的都更案已經完成事業計畫報核,25棟老舊公寓即將變身為地上23層、地下5層的RC新大樓。雖然還有14%的不同意戶需要整合,雖然基地因為一戶透天厝不參與而被迫切割,但整個社區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郭廖秀梅說得好:「只要想到未來能擁有美麗的新家,一切辛苦都值得了。」這句話道出了所有參與都更住戶的心聲。
這個發生在三重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都更雖然困難,但絕非不可能。只要有熱情的領導者、團結的住戶,加上專業的協助,老社區重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對於全台無數等待更新的老社區來說,這個案例無疑點亮了一盞明燈,照亮了老屋重建的希望之路。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