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交易失寵? 公寓神話破滅!雙北以外老宅陷跌價危機
老房交易失寵? 公寓神話破滅!雙北以外老宅陷跌價危機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想買爬樓梯公寓的朋友,請三思!」這句來自房產專家的忠告,正在顛覆購屋族的傳統觀念。過去被視為穩定資產的公寓產品,在雙北市以外的四大都會區正面臨嚴峻考驗。市場數據顯示,40年以上老舊公寓單價跌破20萬的案例比比皆是,就連傳統認知中較保值的二、三樓產品也難逃跌價命運,宣告了公寓產品在非核心都會區的黃金時代正式落幕。
都會區公寓市場兩極化發展
賣厝阿明分析,雙北地區與其他都會區在都更危老推動上出現明顯落差。「雙北地區對於都更危老推動腳步較為積極,除了民間積極參與,還有建商與財團資源整合,加速了雙北地區老宅被關注。」他點出關鍵:「離開雙北後,有規模的都更標的,相對於雙北房價與開發價值沒有正比,導致民間都更危老業者與財團興趣缺缺。」
這波公寓跌價潮來得又急又猛。房仲業者觀察,在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都會區,屋齡超過40年的公寓產品正面臨「有行無市」的困境。即使位於精華地段,只要缺乏電梯設備與現代化管理,價格就很難維持。曾經被視為穩定收租標的的老公寓,如今在市場上的流通天數持續拉長,價格更出現明顯下修。
老宅投資邏輯轉變
賣厝阿明指出,老房過去搶市的主要原因在於「室內空間大,加上低利率與可被接受的價格,讓許多民眾被專家老師牽頭,透過隔間套房方式可以創造投資效益」。然而隨着環境改變,「在信用管制後,除了資金取得困難之外,資金成本也有感上揚,加上政府社宅開始供給,民間租屋市場出現可預期可能性萎縮。而自住型買方同樣因為資金利率與成本問題不在看好現階段房市,不再衝動進場,致使老房優勢逐漸淡化」。
業界專家分析,公寓產品式微的背後有多重因素。
高齡化社會來臨,爬樓梯對年長者日益不便;新建案持續推出,吸引年輕購屋族群;都更整合困難,讓老公寓失去重建期待;加上政府推動危老重建,反而加速了老舊公寓的淘汰。這些結構性因素共同導致了雙北以外地區公寓市場的萎縮。
都更危老的現實困境
根據市場實況,都更整合面臨重重挑戰。賣厝阿明解釋,雙北以外地區的都更推動不如雙北順利,除了房價水平較低導致建商投入意願不高外,整合鄰地提高基地面積也是一大難題。即使政府改以「規模獎勵」鼓勵合併鄰地,但在營建成本高漲與房市前景不明與其心理下,實際執行仍充滿變數。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波跌價潮連傳統認知中較具價值的二、三樓產品也難以倖免。過去被認為兼具便利性與隱私性的中低樓層公寓,現在同樣面臨嚴峻挑戰。房仲業者透露,除非是具有特殊條件的產品,如學區宅或捷運宅,否則很難維持價格穩定。
居住觀念的典範轉移
房產達人指出,公寓產品的沒落反映的是居住觀念的轉變。現代購屋族更重視生活品質與便利性,電梯、管理員、垃圾處理等設施已成為基本需求。這種消費習慣的改變,讓缺乏這些條件的傳統公寓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
賣厝阿明補充,隨着社宅供給量增加,租屋市場也出現結構性變化,進一步壓縮老舊公寓的投資效益。過去依靠隔間套房創造現金流的模式,在社宅競爭下面臨嚴峻挑戰,讓老公寓的投資吸引力大幅降低。
M觀點 公寓產品的沒落,是房市進入新階段明顯訊號。
這不僅代表居住品質要求的提升,更顯示購屋族對資產價值的判斷標準已經改變。與其抱着「公寓抗跌」的舊思維,不如正視市場的現實變化。對於仍有公寓持有的屋主而言,與其等待奇蹟,不如思考轉型或處分;對於考慮購入的買方,則需審慎評估未來的流通性與增值潛力。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沒有什麼資產是永遠保值的,唯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才是最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