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才是新藍海?花敬群點出民間資金導入社宅與都更潛力 | M傳媒
都更才是新藍海?花敬群點出民間資金導入社宅與都更潛力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灣社會住宅政策與都市更新再度成為焦點。國家住都中心董事長花敬群4日於台北參加工商時報舉辦的「壯大資產管理 迎向黃金年代」論壇中指出,民間資金若要導入社宅公共建設,必須設計出具吸引力的投資模式,例如社宅搭配地上權商品,近期相關部會也將釋出可行訊息。
花敬群表示,民間資金其實更適合投入都市更新(都更)領域,這才是真正的「永續新藍海」。他指出,若能創造專業的金融及資產管理服務團隊,未來潛在投資規模,甚至可能遠超過台積電或AI產業的想像空間。
他進一步透露,財政部計劃透過促參(PPP)模式,讓社宅案可吸引民間投資,初步優先針對雙北1,000坪左右的基地規畫,並透過社宅搭配地上權住宅的打包方式,提升壽險業資金回收率與投報率。但他也坦言,目前政策對公辦都更的規範仍偏嚴苛,「要求百分之百公有土地,未整合民地的案子才允許民間金融業參與」,建議政策鬆綁,提高民間參與機會。
花敬群舉例,明後年住都中心將有規模高達1、200億、總市值6、700億的大型都更案,對民間資金來說是一大投資契機。他指出,現行小型建商主導的都更,多依賴地主自行整合,缺乏金融系統支持,容易引發爛尾風險,住戶信心不足。相對地,若由壽險、金控或資產管理公司介入,整合優質團隊並推動品牌化、專業化,都更過程將更具信任感,也可大幅提高產業規模與可信度。
他強調,台灣家庭不動產資產占比高,尚有大量需整合或重建的資產,而服務團隊專業性尚未完全發揮。若能以區域為單位提供資產管理、債務整合或災區重建等服務,將創造新的投資與管理想像空間。花敬群認為,結合高齡化社會需求、資產管理與都市更新政策,未來可打造龐大的產業版圖,甚至比科技或AI產業的投資規模更驚人。
結語而言,花敬群提出的構想不僅是都更政策的展望,更是民間資金、金融服務與公共建設合作的新路徑。若能鬆綁政策限制,打造專業化、品牌化的都更模式,台灣的都市更新與社宅投資有機會開啟全新篇章,不僅改善居住環境,也為民間資金創造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