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家家戶戶出門掃墓,但大家知道除了掃墓之外,在清明節這天還有其他活動是古代習俗延續至今的傳統,像是放風箏、插柳等等,這些不單單只是習俗,背後更是有深層涵義在!
►清明習俗不只掃墓!
①放風箏
古文中風箏又稱為「紙鳶」,原先是用在戰爭時期和遠方盟軍飛鴿傳書的一種,後來因為戰爭變少,演變成「放災」。人們會將災害病痛寫在風箏上,在清明節這天放風箏到高處後剪斷風箏線,象徵『風箏帶走災病』。
②插柳
民俗傳統上柳樹有著驅邪避凶的功效,正因為清明節算是鬼節的一種,間接影響人們在清明節插柳枝、配戴柳葉等行為,來避邪。
③寒食吃潤餅
寒食的由來有兩派說法,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忠臣介之推,二是為了清明節掃墓祭祖流程結束後,普遍天色變晚,古人沒有時間再生火煮飯,改成將所有食材混合再一起「寒食」,就演變成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潤餅』。
►傳統食物大有學問
因為「潤餅」就是把所有材料包在一起吃,進而衍伸出包財發財的意思;吃發粿麵龜有發財長壽的象徵;吃土豆(馬鈴薯),俗語有:「吃土豆吃到老老」,象徵長壽。
古人在各個節日節慶吃的東西都特別講究,但總體而言都是求個吉祥福氣的好預兆。
另外以台灣來看,除了粽子有南北差異外,在潤餅上也是有南北戰爭的派系之分。普遍北部的潤餅會被當作點心,內容物以蔬菜為主搭少許花生粉,但在南部視潤餅為主食的前提下,則會在南部潤餅裡面發現麵食的蹤影。
最後家家戶戶的掃墓禁忌都不盡相同,但假如掃完墓還是會擔心害怕的話,民俗傳說上如果擔心掃墓時會不小心被煞到惡運纏身,可以帶著薑、艾草等有驅邪意義的物品前往,消除厄運。
阿明還是提醒大家,民俗文化說法,切勿過度迷信喔!
共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