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Line帳號


24節氣-清明
製作P圖
所需點數: 200 P圖前請先登入

24節氣-清明

2021/04/03 | 賣厝阿明 |  2371 | 加入最愛

在臺灣漢人之中,有七成以上為閩南後裔,故大部分人掃墓習俗與閩南相同。

另外,民眾由於不同的祖籍與族群(福建泉州閩南人、漳州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掃墓日期迥異,民眾並不一定會在這一天掃墓,例如客家人春節開始即可掃墓,漳州人則在上巳節(小清明)掃墓。而且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臺灣人向來自行調整掃墓時間,在清明或小清明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

原本國民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並不放假。1951972年,政府將「民族掃墓節」改訂為國定假日,放假一天。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過世,將蔣中正逝世紀念併於此日舉行。[14]此後,愈來愈多宗族依其祖俗、並顧慮到現代社會工作假期的配合,而選在清明節齊聚祭祀。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遂在臺灣成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習俗之一。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掛紙」及「培墓」。掃墓在閩南話稱揫墓、拜墓、上墓、掛墓紙、硩墓紙、探墓厝等。

各地閩南人掃墓禁忌不同,清理土葬墳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費大量體力,通常會喫飽了才上山掃墓,古時掃墓時有寒食的遺風,一般不開火煮飯,掃墓者食用生食、草粿、潤餅、刈包等;直到掃墓完才開火煮飯,喫熟食;但不知為何,傳言變成掃墓前必須禁食,可謂無稽之談。

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墳墓,但必須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過」。日落前必須掃完墳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間,則必須攜帶淨符,避免煞氣。

一般都必須先祭拜土地神才祭拜祖先,但先祖如為高官或生前有爵位,則先祭祖,並可燒壽金。再祭拜土地神。

通常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重修墳墓或家族成員榮登科舉金榜(現代則是考取知名大學、公務員、留學)或家族內有人結婚、添丁,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或鹹鴨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17]通常水果不用蕃茄、番石榴、釋迦,如同祭祀神靈;也有人不用鳳梨,因鳳梨意為「旺來」,說怕是墳墓興旺(死者多)。慣例,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使用刈金、四方金或九金,有些地方還會加燒金白錢,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類紙錢(大銀、小銀等),不能燒金類紙錢。異姓親屬(外孫、外曾孫,已嫁出去的女兒或孫女)掃墓時,通常只燒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南臺灣則燒蓮花金,稱為「查某子金」,不燒銀類紙錢。有些地區是死者過世未滿三年就改燒銀紙,有些地區是直接破例燒金類紙錢。

一座合葬的墳墓,以其中輩份最高者為墓主。燒紙錢或是祭祀,皆以墓主為準。比如某甲去掃家族墓(佳城),墓中有某甲之父、某甲之子的遺骨,某甲之父為墓主,故此次掃墓視為某甲祭父,完全可以行禮、叩首。又假設某甲之父死亡一年(火葬後置入)、某甲兒子死亡十年。則某甲去掃墓時,只燒大銀等銀紙。

如犯了禁忌,就採一株青草,含在口中(或者嚼一嚼),說「不識代誌,無禁無忌」(不懂事,不犯禁忌),然後吐掉。

掃墓在客家話中稱「掛紙」(意指將墓紙壓在墳塋上的意思)、「掛地」、「打醮墓」[18]臺灣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不固定。臺灣北部桃竹地區的客家人尤其是新竹,多半選在天穿日之後;苗栗和臺中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次日之後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六堆一帶的客家人,則由福德伯公生到清明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

 

資訊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8%8E

標籤 :
24節氣 零元P圖

共 0 則留言

更多趣味圖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