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損毀老屋別急拆!專家揭「更正編定」關鍵 農地變建地價值翻倍
颱風損毀老屋別急拆!專家揭「更正編定」關鍵 農地變建地價值翻倍
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數萬戶老舊房屋屋頂遭強風掀翻,許多長者被迫在漏水的屋內苦撐。然而,地政專家提醒,這些受損的老宅若符合特定條件,反而可能是土地價值翻倍的關鍵。根據現行法規,早期建於農地上的老屋,若能證明在地方政府實施「非都市土地編定公告」前就已存在,可申請「更正編定」,將農地部分變更為建地,價差最高可達5倍。
法規解析與申請條件
正業地政士聯合事務所所長鄭文在指出,台灣各縣市非都市土地編定公告時程不同,例如台南市為民國65年6月1日,在此日期前已存在的農地建物,可主張更正編定為建地。另一種情況適用於民國62年12月24日前興建的田地面積1-8等則農舍,同樣符合資格。
申請時需檢附航照圖、房屋稅籍、戶籍及水電證明等文件,且建物必須為住宅用途,倉庫、畜舍等非住宅使用則無法通過審核。鄭文在舉例,新北市一處民國54年建造的老宅,因符合條件,成功將60坪合法建物面積擴充為100坪(含法定空地),土地價值大幅提升。
颱風受災戶的雙重挑戰
此次風災凸顯老屋維修的急迫性,但專家強調,若貿然拆除重建,反而可能喪失更正編定資格。鄭文在建議,屋頂部分損毀者應先以帆布應急,並盡快申請更正編定,尤其國土計畫法將於120年全面實施,現階段是農地變更的最後黃金期。
然而,實務上受災戶面臨兩難:傳統紅瓦建材停產,修復成本高昂;若改用鐵皮屋頂,雖能快速遮風避雨,卻可能破壞建物原始樣貌,影響更正編定審核。台南市前副市長曾旭正呼籲,政府應提供傳統工法修復補助,避免農村景觀因災後倉促重建而消失。
政策配套與文化保存的平衡課題
老屋更正編定制度原是解決歷史土地問題的管道,但在極端氣候下,卻意外成為災後重建的契機。未來政府需思考如何簡化申請流程,並結合災害補助機制,讓受災戶既能保全資產價值,又能兼顧居住安全。畢竟,這些承載家族記憶的老宅,不僅是土地增值的憑證,更是台灣農村文化的重要肌理。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