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一句『不算短期』害我多掏百萬!首購族控訴:銀行核貸驚見前手成交價差
房仲一句『不算短期』害我多掏百萬!首購族控訴:銀行核貸驚見前手成交價差
近日一位首次購屋的消費者向買房社群投訴,在房屋交易過程中遭遇房仲業者不當行為。該名消費者表示,在購買前曾特別詢問房仲該物件是否為「短期買賣」,當時房仲明確回應「超過一年不算」,消費者不疑有他便簽約成交。不料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才驚覺該物件確實屬於短期買賣範疇,導致銀行僅願依前一手成交總價核貸,迫使買方必須籌措更多自備款。
針對此爭議,該房仲所屬房屋總部最初回應表示,可依「服務不周」為由減收服務費。但當消費者實際與承辦房仲及其店長協商時,卻遭遇消極態度與不願面對問題的情況,讓消費者感到相當不滿。此案例凸顯出房市交易中常見的資訊不對等問題,特別是在涉及專業金融認定的「短期買賣」定義上。
不動產專家指出,所謂「短期買賣」在銀行端的認定標準通常較為嚴格,部分銀行甚至會將兩年內轉手的物件都列入高風險名單,導致貸款成數受限。消費者在購屋前,除口頭詢問房仲外,更應主動調閱謄本確認前次移轉日期,或要求房仲出具書面保證,才能有效保障自身權益。
法律界人士建議,若遇到類似糾紛,消費者除可向業者總部申訴外,也可備齊相關事證向各縣市地政局或消保單位提出申訴。特別是在服務費爭議方面,依《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規定,仲介業者若未盡告知義務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確實可能構成減收服務費的正當理由。
此事件也反映出當前房仲業在從業人員教育訓練上的不足。資深房仲業者坦言,部分第一線業務員為促成交易,可能刻意淡化或隱瞞對銷售不利的資訊,建議消費者在簽約前應多方查證,或考慮委託專業律師審閱合約條款。對於首次購屋的消費者而言,更應謹記「口頭承諾難舉證」的原則,重要事項務必要求業者以書面載明。
房市交易涉及金額龐大,任何資訊落差都可能造成消費者重大損失。專家呼籲主管機關應加強對仲介業的查核,同時提醒消費者提升風險意識,才能避免落入類似購屋陷阱。此案也值得房仲業者引以為鑑,唯有建立透明的交易環境,才能真正獲得消費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