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
貸款
房仲
社宅
修繕
Line
都更後才發現後悔!分回坪數少、管理費漲、生活品質反而下降
日盈社宅

都更後才發現後悔!分回坪數少、管理費漲、生活品質反而下降

2025/10/21 |  13 | 加入最愛

都更後才發現後悔!分回坪數少、管理費漲、生活品質反而下降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走路10分鐘到捷運、有都更機會、總價負擔得起」這樣的台北市老屋,聽起來像是完美的首購標的,但隱藏在背後的陷阱卻讓小白買家夢碎!一位首購族猶豫地詢問:「在台北市、有都更機會的老房子、距離捷運走路10分鐘,總價還能負擔得起,但單坪價高於實登,這樣能買嗎?」這個問題瞬間引發熱烈討論,正反意見激烈交鋒。在台北市高房價的壓力下,「買老屋等都更」已成為許多首購族的最後希望,但這條路真的如想像中美好嗎?

 

「我當初也是抱著等都更的心態買下三十年老公寓,現在十年過去了,都更連個影子都沒有。」住在台北市大同區的陳先生苦笑說。許多建商或房仲在銷售老屋時,最常使用的話術就是「這區有都更題材」,但實際上都更從醞釀到完成,動輒需要十年以上時間,其間變數多得超乎想像。

 

都更關鍵在於「住戶共識」,只要有一戶不同意,計畫就可能停擺。

實務上,最常見的狀況是低樓層住戶要求分回更多坪數,或者年長住戶根本不想搬遷。這些人性因素,都不是首購族在買房當下能夠預料的。現實的是,即使真的等到都更,分回的新屋價值是否能夠Cover這些年的等待成本與機會成本,也是未知數。很多時候,還不如當初直接購買條件較好的中古大樓。

 

為什麼有都更題材的老屋,單價會高於實價登錄?

這其實反映了「預期心理」的溢價。賣方會將未來可能的都更利益,提前反映在售價上。問題是,這種溢價是否合理?

房產專家分析,如果周邊類似條件的老屋實登單價是50萬,而這間開價55萬,等於你提前支付了每坪5萬元的「都更期待價」。假設都更真的在十年後實現,這筆錢的機會成本相當可觀。如果都更遲未實現,這筆溢價就等於白白送給賣方。要注意的是,實價登錄的資料需要仔細解讀。同樣是老屋,有沒有都更效益、條件好壞,價格本來就會有差異。重點是這間房子的溢價,是否在合理範圍內。

 

自住來說,買房第一考量應該是「居住品質」,而不是「投資增值」。

老屋通常伴隨著漏水、壁癌、管線老化等問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生活品質。「我當初為了等都更,在老公寓住了五年,期間修漏水就花了十幾萬,最後實在受不了搬走。」一位曾經的都更夢碎者分享。如果只是為了投資而犧牲居住品質,這樣的選擇是否值得,需要仔細衡量。另外,老屋的貸款條件通常較差。銀行對屋齡過高的房子,可能降低貸款成數或縮短貸款年限,這對首購族的資金規劃會造成很大壓力。

 

如果真的對都更老屋有興趣,應該如何評估都更機會呢?

首先,要看「基地條件」,面積是否夠大、形狀是否完整;其次,觀察「住戶結構」,所有權人越單純越好;最後,確認「區域發展」,是否有建商已經在整合。

 

另一個重要指標是「容積獎勵」的可能性。如果該區域有較高的容積獎勵空間,建商會比較有意願投入整合。反之,如果容積已經用滿,都更效益就會大打折扣。務實做法是,直接到地方政府網站查詢「都市更新計畫範圍」,或者詢問當地房仲是否有建商在進行整合。這些資訊雖然不一定完全準確,但至少能提供參考依據。

 

與其追逐虛無縹緲的都更夢,首購族不妨考慮其他選擇。

例如,同樣預算可以在台北市郊區買到屋齡較新的房子,或者選擇台北市內條件稍差但價格合理的老屋。「我後來放棄都更夢,在新北市買了十年屋齡的大樓,雖然通勤時間多二十分鐘,但生活品質好很多。」一位成功轉換思維的購屋者分享。

重要的是,買房應該回歸「居住本質」的思考,而不是被「投資增值」的幻想牽著走。特別是對首購族來說,第一間房應該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而不是賭博的籌碼。

 

M觀點:追都更夢就像買樂透,可能中獎但機會渺茫。

與其把希望寄託在不可控的都更上,不如務實地選擇真正適合居住的房子。記住,買房的首要目的是「住」,而不是「賭」。當你為了虛幻的都更題材支付溢價時,其實已經落入賣方精心設計的陷阱。在台北市買房,與其追逐老屋的都更夢,不如在可負擔範圍內選擇最適合生活的環境!

標籤 :